华青访谈

耕耘不辍,劳动不止:感知属于他们的“五一”色彩

时间:2023-05-07 18:47    来源:华大青年    作者:翟苑辰 李宥锜 李艳伟 陈雨佳 叶潇宇 朱亦谈 黄小娅 王慕缇 徐菡 马华澜 喻彥蓉    点击:
五月,大自然的颜料桶被打翻;五月,劳动和奉献之歌被唱响。身边,正有人拿着独特的调色板,坚守奉献的岗位,勾勒生命的色彩,画就春和景明,斑斓烟火人间。他们有共同的名字“最美的劳动者”。值此五一国际劳动节到来之际,一起感知他们身上的色彩,弘扬劳动精神,延续奋斗品格。


        华大青年讯(文字 翟苑辰 李宥锜 李艳伟 陈雨佳 叶潇宇 朱亦谈 摄影 黄小娅 王慕缇 徐菡 马华澜 喻彥蓉)五月,大自然的颜料桶被打翻;五月,劳动和奉献之歌被唱响。我们的身边,始终有这样一群人拿着独特的调色板,坚守奉献的岗位,勾勒生命的色彩,画就春和景明,斑斓烟火人间。他们有共同的名字“最美的劳动者”。值此五一国际劳动节到来之际,一起感知他们身上的色彩,弘扬劳动精神,延续奋斗品格。


赵蕴杰:科研先行,探索求学


“青年教师应该当时代前行的劳动者和创造者,不断创新科研成果。学校要发展,科研要先行。”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赵蕴杰如是说,推开9号楼办公室的门,赵蕴杰正坐在桌前埋头工作,此时的赵蕴杰,正阅读着学界最新发表的科研文献与研究成果。




赵蕴杰对科研有很强的热情,印象最深的研究是关于RNA-蛋白质复合物结构预测的项目。赵蕴杰的团队在2022年10月中旬投稿,期刊在临近农历新年反馈了审稿意见,为了节省时间,他和学生年前留在学校修改论文,早上7点就来实验室,晚上10点左右回家。最后论文终于成功在2023年2月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赵蕴杰和团队的的劳动更多地做的是一种“探索”。国内做这个项目的人不多,国内外相关的参考文献也比较少,他们必须摸着石头过河。赵老师和学生不断提出假设,验证后又数次推翻。夜以继日的科学研究和几易其稿的滋味让他们记忆犹新,终于他们的一些原创性成果陆续得到发表。



赵蕴杰以高标准要求自己的工作。他希望自己提升教学水平,培养人才,给他们更多的发展空间和舞台。在研究中对标学校“双一流”建设,瞄准科学与技术前沿问题,提升基础研究水平,力争在原创性成果上取得突破。



在教师这个职业中,赵蕴杰保持了他好奇的“初心”,在现在的工作中他依然有兴趣去探索未知,并且乐在其中。最后,赵蕴杰也希望青年学生坚持自己的兴趣,以兴趣为导向规划好自己的大学生活,在拼搏的青春中放飞梦想,从大学扬帆起航,探索星辰大海,谱写自己人生的精彩篇章。


任路:科教并举,实践促学


在名为华大的良田中,中国农村研究院的副教授任路以教学为水、以科研为肥,滋养着宛如棵棵秧苗的青年学子。任路在入职后陆续承担不少研究生专业课程,同时也积极申请开设本科生课程,希望能够将科研中的思考应用在教学中,并且与学生在讨论交流中相互启发,实现教学相长,促进科研创新。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任路所承担的课程主要与农村发展与基层治理相关。在课程教学中,他特别注意在导言部分引入人情支出等现实的问题,或者从中央“一号文件”等农村发展的相关政策文件出发,亦或者是从课前学生准备的相关提问切入,逐渐地引导同学们进入课程的主要内容。在思考与讨论中,任路自然地将课本知识与社会现实相联系,带领学生在对中国农村发展现状的认识中找到“问题背后的问题”,加深其对抽象理论的理解。




同时,任路着力培养学生从事农村研究的基本的态度和能力。一是历史感,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农业文明和农耕历史的国家,农村研究所面临的问题都能够找到历史的渊源,他常常引导学生将问题放在时间线上去把握;二是现场感,只有真正进入实地才能真正做好农村研究,否则就只是“纸上谈农”;三是理论性,他教导学生要将所学理论与实地调查进行对照,不能简单地做调查所得资料的搬运工;四是同理心,农村研究有其特殊性,它所直面的是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民群体,他建议学生怀揣同情去理解农村问题为何产生;五是发展的视角,农民和农村所面对的问题是特定背景下的产物,他告诫学生既不能超越现有阶段而充满理想主义,也不能固守现状而充满悲观主义。



理论与方法的雨露,辅以态度和能力的有机肥,是任路的“育苗”秘诀,在此基础上,一批批学子于农村研究中发现兴趣,找到意义,收获成绩。理论研究离不开实践,任路希望广大青年学子秉承一种“田野”的方法、求真的精神和务实的态度,真正下到基层、亲眼观察、亲自调查,终有所获,必有所得。



李钧鹏:春风化雨,以心注学


“作为大学教师,我们的工作核心是需要关注学生的成长”,社会学院的教授李钧鹏是这样理解教师这份工作的,也是这样从事这份工作的。



对于李钧鹏来说,教师这份职业最大的收获是教授学生带来的满足感。李钧鹏认为上课的点滴知识能够对学生有所影响的话,尽管他在老去,但是他的生命是能在学生身上得到延续的。李钧鹏表示,在华师任教以来最让他难忘的是2021年带几个研究生参加中国社会学联会,学生上台展示了他们师生共同合作的论文,其中一个研一的学生获得了非常难得的最佳论文奖。




李钧鹏住得离学校较远,因为本科生课程很繁忙,他常常骑一个多小时电动车到学校见学生一面,这对他来说是常有的事。在日常和学生的相处中,李老师平易近人、能和学生打成一片。他常常和自己的学生通过非正式的方式,比如吃食堂、散步等来探讨本科生论文选题等。在讨论上,李钧鹏主要以学生为主进而了解他们的研究兴趣,并思考自己能如何给出指导。



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李钧鹏有一套自己的多样化教学方式。在教授本科生时,课堂上李钧鹏注重结合生动易懂的日常实例,避免课程内容的枯燥,降低理论学习的难度;在阅读方面,强调阅读原著和阅读质量。对于硕士生,李钧鹏则重点发掘他们的研究兴趣和研究领域,强调“做人要脚踏实地,治学要仰望星空”。对于博士生来说,李钧鹏更多侧重于告诉学生往哪个方面继续深挖,结合自身兴趣推荐论文选题、相关书目。



李钧鹏的工作分为多个部分,其中李钧鹏最看重授课和辅导学生。李钧鹏始终以学生发展为目标,将学科调查研究工作紧密与学生学业相联系,通过深入交谈,因材施教的方式引领学生在自己的研究领域走得更远。



李钧鹏强调本科生在大学应该是一个不断求知的状态,不断深入阅读,消化所学并转化成有批判性质的、能做出研究的东西,为自己所用。李钧鹏给当代大学生的建议是:保持纯真,保持好奇心。


李畅:与时俱进,创新励学


地藏经纬,理统九州;科研驱动,创新赋能。“地理信息技术是日新月异的,我们必须紧跟时代,不断迭代更新。”创新一直是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的教授李畅最关心的话题。



创新回应国家关切,面向国家经济社会生态的主战场。李畅现在正在推进的长江流域水土流失方向科研项目,正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大保护的重要指示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他率领科研团队对水土流失的现状进行定量检测评估,然后再对未来流失的情况进行模拟和预测,服务于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



而在教学过程中,秉持着“以本为本”的学生观,李畅认为本科生有着极强的可塑性和广阔的发展空间,更蕴含着科研的潜力。谈及科研融入教学的问题,他直言道:“知识点的讲解要深入浅出,把一些很复杂的公式、很复杂的模型问题讲的让大家都能够理解,都能够读懂,潜移默化融入教学之中,而不是高大上的阳春白雪。”




对于本专业学生从事科研项目,李畅也提出了如下建议。第一,扎实的基本功是基础。在他看来,遥感地理信息理论知识体系的构建和软件操作、编程等技能是必备的素质。第二,他常常指导学生多读文献,从中掌握最新的技术方法,关心学术前沿。第三,勤于思考,提升创新能力。“跟踪是永远不可能创新的,跟踪永远只能在别人的后面。”李畅如是说。第四,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学习。只有不满足于课本知识和老师上课内容,主动学习和探求,知识才能不断积累和更新。第五,团队合作。根据经验他总结道,团队成员在精不在多,优势互补能更好发挥出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第六,学会独立自主解决问题。第七,提升抗挫折能力,具备过硬的心理素质。李畅也深知科研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于是他格外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帮助学生排解压力。



不可能培养的每一个学生都是科学家,但求每一位学子都是身心健康的优秀人才。这是李畅作为学者的理性,也是为人师者的衷心祝愿。也望华师学子不负师长的殷切期盼,以创新作发动机,以一己之姿注入腾飞的国之大业。



对于教师而言,劳动是一种教书育人的“栽树培花”,是种在春天里的一抹绿种,教育就像在知识的绿田里耕耘,望着希望的嫩芽成长。


恽代英互助社:奉献友爱,互助进步


奉献友爱,传先辈助人红色基因;互助进步,开百廿华师文明之花。



自2015年恽代英互助社恢复成立以来,8年光阴,不断壮大,一届又一届青年志愿者在劳动和奉献中为华师带来温暖和爱。由此,恽代英互助社社长、数学与统计学学院2020级本科生王虹霄在线上接受了采访。



作为华师校志愿服务的先锋队,恽代英互助社一直活跃在华师学子身边:助力新生顺利报道、协助图书馆整理书籍、规范电动车停放、引导师生有序体检、协助办好幼儿园护学岗、清洁美化教学楼……他们紧紧围绕学校师生的切实需求,始终把“我为师生办实事”摆在重要位置。



爱在华师,也不只在华师。恽代英互助社积极投身各类大型活动中:组织志愿者参加红十字会初级救护员培训;承接华创会、武汉马拉松等赛会志愿服务,在实干中展现新时代华师青年的使命担当。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恽代英互助社充分发挥我校教师教育特色,认真落实“双减”政策,把周边社区作为推动“430个性化教育”课堂纵深发展的主场景。依托湖北青少年事业服务总站平台,打造“益+”志愿服务项目,组织学科服务队,为社区居民和中小学生开展外语教育、美术教育、音乐教育、科普教育等特色课程百余次。



“今天终于拿到人生中第一个献血证了!有互助社的小伙伴陪着,我变得不怎么害怕献血了。”在今年“学雷锋纪念日”当天的无偿献血活动中,恽代英互助社成员贾成乐一边按压着刚献完血的手臂,一边面带微笑地说道。无偿献血活动是恽代英互助社成员的“开学第一课”,也是一堂师生奉献教育课。在这堂课上,包含恽代英互助社在内的412位师生共计献血13.28万毫升。




四月,春意萌动,春光正好,恽代英互助社的志愿活动更加丰富多样。“沐春健步行”志愿服务、纪念馆巡展讲解员活动、武汉马拉松志愿者培训以及筹备工作等等。



“武汉马拉松办了好几届,这是我第一次来现场观看,感觉特别热闹,华师志愿者的热情深深打动了我。”在服务区外观赛的武汉市民熊女士为华师汉马志愿者深情点赞!



严格的志愿者遴选标准、全面的岗前志愿服务培训、体系完备的队伍组织架构,恽代英互助社致力于为大型赛会保驾护航,为广大参赛人员提供效率高、质量优的志愿服务。前不久正值第28个“世界读书日”,恽代英互助社志愿者走进青山区钢花小学,与近300名学生同上一节青春“悦”读思政课,师生同读、互助共学,在这一次又一次的志愿活动中,华师青年志愿者如春风一般,为他人带去抚慰、帮助与温暖。



累计招募志愿者21090人次,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近13.1万小时——这是恽代英互助社用三年时间交出的抗“疫”答卷。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恽代英互助社积极协助学校相关部门开展新冠疫苗接种、健康码信息录入、门岗值守等应急处突志愿服务。



“‘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难关头豁得出来’是我们恽代英互助社青年志愿服务突击队不变的追求。”恽代英互助社的田迟曾这样说。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他以身作则,始终积极奋战在疫情防控第一线。



“只要学校需要我们,我们就一定顶上去!”疫情防控中难免会遇到突发状况,恽代英互助社发挥团员先锋模范作用,站出来、顶上去,用责任和担当为学校筑牢疫情防控堤坝。



红色的身影出没于核酸检测的座椅上,出现在门岗执勤的寒风中,也出现在线上爱心助学的那一块电脑屏幕前。王虹霄回忆道,那是2022年寒假,“你我同是守护者”线上战“疫”爱心助学志愿服务活动顺利开展。



在疫情防控形势复杂的背景下,恽代英互助社组织青年志愿者对接抗“疫”医护子女,开展学科辅导、素质课程、笔记分享和晚安心语等活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提供充分的“后勤保障”。




聊到参加恽代英互助社的初衷,有人说,志愿活动能传递爱,爱意的流动汇聚成一股强大的社会暖流,温暖每一个人;还有人是想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学习新技能。刚加入恽代英互助社半年的尤奕杭表示,这里的成员就像一群同行的攀登者,大家一起商讨策划案,一起参加志愿活动,相互鼓励,彼此支持。



“回顾一路走来,良好的沟通能力与应变能力,都是参与志愿服务获得的宝贵财富。”王虹霄提到,“助人者自助,作为一名志愿工作者,服务社会,这其中的巨大成就感和幸福感,不仅是成长道路不可磨灭的印记,更是青春本色最好的诠释。”



一批又一批华师青年志愿者以恽代英为名,在志愿服务行动中奉献青春。一代又一代恽代英互助社成员传承“互助”精神,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道路上发光发热。



清明节,恽代英互助社组织祭奠恽代英英烈活动,恽代英互助社成员站在恽代英先生的雕像前默哀、宣誓。今昔对望,英魂不在,精神犹存。百年前,恽代英先生这样说:“我愿用我的磷发出更多的热和光!”而今天,互助社的成员们用行动立下青春的誓言:“群策群力,互助助人。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从看到光,追随光,再到成为光,最终发散光,如今的恽代英互助社,始终以恽代英精神为指引,活跃在各级各类的志愿服务中,他们用行动诠释“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用实践争当“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带动引领更多的青年投身到志愿服务中。青春是他们的名片,服务是他们的志愿。将青春之火,化作志愿的红,在百廿华大,绽放奉献的火花。



朴实务实事,刚毅行致远,劳动者身上有着缤纷的色彩。从园丁绿到志愿红,不一样的颜色,源于相同的为他人奉献之心。勤耕不辍,砥砺奋进再起航;踔厉扬帆,谱就华师新篇章。当代青年应锤炼吃苦耐劳的品格,发扬不懈奋斗的精神,做时代辛勤的劳动者。



编辑:陈楠鑫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最新发布

点击排行

华大青年微信
华大青年b站

版权所有:共青团华中师范大学委员会 邮政编码:430079
 E-mail:ccnutw@qq.com  联系电话:027-67867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