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讲座

第四期“博雅公共艺术大讲堂”举行 当小说遇上戏剧

时间:2015-06-08 22:53    来源:华大青年网    作者:校团委    点击:
6月5日晚,第四期博雅公共艺术大讲堂暨第七十六期文苑讲坛在文学院201教室展开,此次讲坛主讲人为文学院副教授李炜。
  
  华大青年讯(通讯员  胡雪婷  张高铭)6月5日晚,第四期博雅公共艺术大讲堂暨第七十六期文苑讲坛在文学院201教室举办。文学院副教授李炜以“《生死场》:从小说到话剧”为题展开演讲。


  李炜简要介绍了发表于1935年,由“民国四大才女之一”的萧红所写小说——《生死场》。“这部小说主要讲述了在东北一个偏僻的山庄,20年代初到30年到初‘九一八’事变以及被日本侵略者占领之后的村民生活的变迁。”鲁迅先生曾这样评论萧红的《生死场》:“叙事和写景,胜于人物的描写,然而北方人民对于生的顽强,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媚和新鲜。”李炜用《生死场》的开篇段“麦城”验证了鲁迅先生的说法,为同学们展示了萧红极其动人的散文化的描写风格。



         李炜随后播放了话剧版《生死场》的开场一段。画面中是昏暗泛黄的灯光,纷纷向下飘落的白雪,以及唢呐悲哀的音乐。同样是开场,小说采用了细腻、散文化的笔触,而话剧却采用了多重且风格相异的表现方式。同学们看了话剧开场段以后,纷纷摇头说道:“这完全和小说不一样啊!”李炜则笑着说道:“在话剧开场我们看到一个妇人生育的过程,但是它在讲生产过程时,围绕妇女的四个男人在舞台上却呈现出一种对于’生产’无所忌惮的态度,甚至把那比作’猪一样的生产’。”话剧《生死场》一开场便为整出戏剧奠定了一个基调:在这个偏僻的农村,人们把人的生养与动物的生养等同起来,农民们麻木而愚昧。“和文字的表述大相径庭,为什么话剧会选择这样一个开场呢?”李炜解释道,“这就得讲到什么是戏剧了。


 

          现场同学在演讲结束后踊跃提问:“女性的笔触应是温情的,然而在写麻婆死去的一段时萧红的笔触却十分冷静。是不是说在《生死场》里并没有体现萧红的温情呢?“对此,李炜解答道:“事实上在这部小说里有许多细腻的描写,对于景物和人物的刻画,萧红都用大量细致生动的细节描写来进行了细腻的刻画。“对于话剧对小说的改编,同学们也仍有疑问,戏剧导演是否可以完全根据自己的意图来进行小说的改编,甚至是小说的对立面,而不遵循原著呢?李炜为同学们解疑道:“在《生死场》里,导演并没有站在原著的对立面,而是强化了人民奴性的部分,在主旨上选取了更为血气的表达。话剧的改编是依托在原著基础之上,进行再创造的过程。”


编辑: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最新发布

点击排行

华大青年微信
华大青年b站

版权所有:共青团华中师范大学委员会 邮政编码:430079
 E-mail:ccnutw@qq.com  联系电话:027-67867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