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

走进昙华林 寻找汉绣美

时间:2021-08-16 15:01    来源:信息管理学院    作者:徐琳琳    点击:
8月11日,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学院菁英实践队(以下简称“菁英实践队”)队员前往武汉市昙华林的刺绣馆进行了走访调查,并与汉绣艺社的老板彭飞进行了深入的交流,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进一步了解了武汉传统民间手工艺——“汉绣”的基本情况以及传承和发展现状。


华大青年讯(通讯员 徐琳琳)8月11日,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学院菁英实践队(以下简称“菁英实践队”)队员前往武汉市昙华林的刺绣馆进行了走访调查,并与汉绣艺社的老板彭飞进行了深入的交流,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进一步了解了武汉传统民间手工艺——“汉绣”的基本情况以及传承和发展现状。



据了解,彭飞的母亲——沈昌慧,曾获得“十堰民间工艺传承人”、“行业技术能手”等多种荣誉称号。沈昌慧从事刺绣行业近四十年,自小跟随母亲学习了房县刺绣,在校时研习了服装理论制作工艺,并在武汉系统地学习汉绣的针法与技巧,之后在政府的支持和关怀下开办了汉绣工作室并收得多名传承汉绣技艺的学徒。在母亲的影响下,彭飞自幼学习这门“家传”的技艺,目前主要负责经营汉绣艺社,辅助母亲进行创作。



在谈及汉绣的传承时,彭飞说道,“目前,汉绣行情不如苏绣、蜀绣,是有一些历史渊源的,这是我们没有办法改变的。”据调查了解,汉绣是在战国楚绣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堪称刺绣的鼻祖。清末,在武昌开有许多绣铺,汉口还有一条绣花街。但是在抗战时期,汉口绣花街被烧毁,许多珍贵汉绣毁于一旦,汉绣艺人大多改行,加之汉绣市场逐步萎缩,日趋凋零,技艺几近失传。





“现在的汉绣手艺人大多数是家传,或者是弟子。因为普通人学汉绣很少能够坚持一辈子做下去,只有家人和弟子会将这份手艺继续延续、传承下去。”彭飞说道。目前汉绣艺社也开设了汉绣培训班,主要是面向社会开放,例如在社区、学校开设相应的课程,进而扩大汉绣的影响力,让更多的人了解汉绣。



与苏绣、湘绣、蜀绣相比,汉绣工艺有自己针法多变的绝活。“平针是最基本,但又是最难的针法。要求图案平整无毛,光亮洁净。”彭飞向实践队员介绍到。汉绣针法大概有四十种,最古老的当属游针绣,除此之外还有打籽绣、双面绣等等,“打籽绣是较难掌握的针法,要求打籽细密均衡,有珠子的感觉。”彭飞一边向实践队员解说,一边展示店内的作品——《荷塘月色》。通过彭飞的介绍,实践队员看到,这上面的荷叶、荷花等景物因为打籽绣这种特殊的技法,立体感十足,独具风韵。而双面绣的难度更大,这需要基本功扎实,绣的时候要时刻注意两面观察。实践队员在了解了汉绣的知识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汉绣工艺的技巧和难度。



谈到对未来的展望,彭飞是充满信心:“现在我们培养的学生很多,创作出的作品也有很多获奖了,喜欢传统艺术的人也逐步多起来,总的是往好的方向发展的。”目前来看,湖北地方政府对汉绣的保护也已经提上日程,例如昙华林汉绣基地的落成,汉绣博物馆的建立以及学术研究等方面的保护。



“当然,相对来说,汉绣这门艺术还是没有达到像苏绣那么大的影响力。”彭飞说,“这有一部分是因为历史原因,好的是现在政府对我们这些手艺人的帮扶也非常大,例如房租税收的恰当减免,发展旅游和产业,来带动人们的消费,同时我也希望我们武汉的汉绣能够凭借自己的魅力获得人们的青睐。”采访结束后,实践队队员于汉绣艺社中欣赏精美的汉绣,并在昙华林合影留念。


编辑:王怡熹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最新发布

点击排行

华大青年微信
华大青年b站

版权所有:共青团华中师范大学委员会 邮政编码:430079
 E-mail:ccnutw@qq.com  联系电话:027-67867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