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见路旁柳成荫,方知又到毕业季。如何让毕业生拥有一段值得纪念珍藏的毕业记忆,成了各高校每年这个时候面对的重要课题。近年来,伴随着网络信息的迅猛发展,大学毕业晚会逐渐受到更多关注,不仅诞生了诸多“出圈”的名场面,引发一波波晒照片、秀母校、忆同窗的情感共鸣,更成了上好大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新形式、新载体。诸多高校借此舞台各显身手,纷纷形成了“风景这边独好”的校园文化新生态。
6月16日,华中师范大学2024年毕业晚会在该校露天电影场举行,并通过中国青年报、长江日报、极目新闻、青春武汉等多个平台直播,以青春正能量、好青年形象赢得了大量关注,引发了社会热烈反响,又一次成为新时代高校典礼育人的成功实践。那么,这场“最后一课”到底因何而红,能做到既吸睛无数、“出圈”成功,又感人至深、催人奋进?这背后又蕴藏着怎样的高校育人启示,能够让我们学习获益?
这场毕业晚会有料又有爱
今年华师的毕业晚会以“梦起桂子山·携爱赴山海”为主题,由在校师生共同演绎,融合家国情怀、校园情谊、青春情结等多样元素,包含歌舞、朗诵剧、艺体表演等多种形式,一经网络媒体传播,再次“刷屏”了许多青年的朋友圈。有该校毕业生形容,原以为去年毕业晚会已是“天花板”,没想到今年更上一层楼。通过亲历这场毕业晚会,笔者观察、感知到了三层现象。
场上的青春热辣滚烫、蒸蒸日上。从“万人空巷”的歌声嘹亮,到“百花齐放”的舞步翩跹;从动人心弦的离别寄语,到引人注目的生动表演,无论你是身临其境,还是“云端”观赏,最直观的感受就是青春的朝气蓬勃、意气风发。据了解,今年华师毕业晚会共有百余名师生登台演绎,其中有不少节目都是原创作品,由毕业生自编自导、联备联排、共创共演。舞台之上,演员们在《起风了》《夜空中最亮的星》的旋律中抒发毕业畅想,在《桂子山上》《华师姑娘》的曲调中厚植爱校情怀,在《只此青绿》《咏春》的舞蹈中展现国风韵味,还有人通过伴舞、群演等身份登台助阵,作为见证者、亲历者刷满了在场感、存在感,成了当晚桂子山上“最闪亮的星”。
场下的笑容真挚走心、欣欣向荣。除去演职人员在台上倾情释放能量、肆意挥洒汗水,台下的观众和工作人员同样是这场晚会亮丽的风景线。今年的毕业晚会在入场处和走道两侧有工作人员热情欢迎,欢声笑语向毕业生们送去祝贺。晚会为台下每位同学都发放了主题荧光棒、定制入场券,还特别设计强化了互动性,通过“寻找镜头中的你”影像投屏、齐唱校歌、开场效果炫酷且具有华师特色的激光秀等暖场环节,在预热中就让观众直呼“拉满了情绪价值”。晚会期间,台下观众时而点亮手机、摇旗呐喊,尽情分享狂欢的喜悦;时而情难自禁、热泪盈眶,久久沉浸毕业的感动;时而高举相机、摆好pose,纷纷定格难忘的瞬间。晚会结束后,不少观众还不愿离场,三五结伴地津津乐道、回味无穷。
场外的好评不绝如潮、阵阵不息。晚会前几天,“华大青年”微信公众号就发布了直播消息,邀请各界网友共同见证这场青春盛会。晚会现场,专门配备的5G信号转播车将爱与梦想的主旋律传送到云端,在融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加持下,“指尖”“掌上”也成了叫好又叫座的新阵地。今年晚会的中心思想紧扣爱党爱国爱校这一主线,诸如《祖国不会忘记》《我们都是追梦人》《最炫华师风》《华师印迹》等节目内核涵义深、表达方式新,吸引了不少校友及社会公众观看。晚会结束后依旧热度不减,不少毕业生在媒体平台上留言:“最后的最后每个人都是青春的主角。”“爱在华师在一幕幕中不断地被具象化。”一句句透过屏幕、发自肺腑的真心话,见证了毕业生对晚会、对母校的感动与眷念。“酒香不怕巷子深”,晚会获得了学习强国、大武汉客户端、湖北日报纸媒、湖北日报客户端、湖北教育电视台等相关媒体报道,不仅在毕业生群体中引发热烈反响,更在社会上形成了积极的影响。
毕业晚会的“流量密码”到底何解
相信有不少人会诧异,这看似一所高校毕业季的常规动作,为何一出手便能赢得众多青年的喜爱?笔者观察到,华师毕业晚会的“出圈”,并非今年的一炮而红,而是在近几年都有着鲜明的预兆——“典礼育人”已经是该校的闪亮名片与特色标签。归根结底地说,华师毕业晚会能够产生强烈的精神共振与情感共鸣,有着以下三重原因。
让毕业晚会成为“重头戏”。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晚会现场的光彩夺目,离不开全校师生、各地校友、毕业生亲友的高度重视、共同努力。自毕业晚会筹备工作3月份启动以来,华师便打出了一套有序有力的“组合拳”:校领导统一部署、指挥谋划,各职能部门协同推进、高效配合,各学院提供支持、鼎力相助,校团委牵头制定方案、组建筹备专班,毕业生亲友录制视频、献上祝福……相关工作人员在这期间度过了一段忙而充实、累并快乐的奋战时光。其间,校团委为进一步整合资源、集思广益,先后举行10余次工作推进会,涉及文稿修订、视频制作、节目彩排等多项内容,各相关工作负责人问情问需,工作小组共商共议,有效激发了全体师生的内生力和创造力。在这样的感召下,晚会演员与主持人也尽可能克服课程学业、学生工作等压力,利用课余时间积极投身排练。晚会前两天,节目彩排都是从傍晚到第二天凌晨,定点走位、舞美合光、直播测试,每一个环节、每一处细节都力求做到最好。可以说,各方投入的“涓滴之力”共同形成了“磅礴伟力”,为晚会举办筑牢了坚实基础。
同时,在毕业季为母校毕业生献上祝福,也成了各地华师校友会每年的“保留节目”,为的就是方便毕业生进入社会后找到组织归属,让爱的教育不掉线、奋斗的青春不断点、母校的温暖不缺位。可以说,华师毕业晚会的筹备过程,就是全校上下内外勠力同心、共同缔造的历程,“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动人景象诠释了“爱在华师”的深刻内涵。
让毕业生“唱主角”。学生是学校的主人翁,吸引人、启发人的毕业晚会要重视学生的独立主体、独立个性与独立诉求。近些年,华师的毕业晚会从学生的所系所念着眼,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入手,集中反映“奋斗不打烊,青春不散场”中心思想,让学生直呼“仪式感拉满”“参与感爆棚”。在筹备阶段,毕业晚会工作组就公开面向全体毕业生发布通知,通过“请你上毕业晚会”的推送招募节目演员、收集图像视频、征集祝福寄语,进一步在毕业生群体中发布晚会“动员令”,吹响毕业“集结号”。晚会前两天,毕业生收到了学校企业微信发来的晚会邀约,这一温暖的细节再次强化了毕业生的身份标识。在近三年的华师毕业晚会上,基本上每个节目都有毕业生的身影,不仅覆盖了本科生和研究生,还囊括了留学生群体,可谓最大限度把舞台留给毕业生,将闪光灯对准了华师“山民”。
每年有热点、有笑点、有泪点的歌单成了烘托毕业氛围的正确打开方式。《向云端》《突然好想你》《一路生花》等热门歌曲轮番上阵,多次引发全场大合唱,将晚会氛围推向高潮。近两年的压轴节目《毕业组歌》通过选取大学生耳熟能详的毕业曲目,戳中毕业生心底最柔软的地方,勾起最温暖的回忆,在晚会的最后关头,再次让毕业生集体动情,进一步厚植了难忘的校园情怀。
通过丰富创新载体、延长创意链条,华师还着力提高晚会对于毕业生的记忆“附加值”。近三年,华师每年毕业季都会推出一批情感导向的“回忆杀”作品,如2022年主题视频《青春纪念册》、2023年主题视频《不散场》等,均在毕业生心底激起波澜,引发了热烈反响。在今年的晚会谢幕时刻,舞台屏幕如电影映后一般,滚动播放全校所有毕业生的名字,这一惊喜设计纷纷引得观众寻名拍照,再次提高了晚会在毕业生心目中的印象分。由此可见,晚会出圈的背后,不仅凝聚着华师学子深深的参与感和体验感,也流露出毕业生浓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让思政教育“有青味”。毕业晚会不仅意味着大学旅途快到了“最后一站”,更应成为毕业生步入社会前的“重要一课”。一份青春色彩浓、时代气息重的节目单,成了该校有效开展思政工作的生动写照。例如,近三年的开场节目《最好的时代》《奔跑的青春》《青春畅想》都是通过热情洋溢的歌舞展现华师青年的蓬勃朝气,为晚会奠定了昂扬向上的主基调。节目《青春中国》《向祖国报到》由研究生支教团成员讲述支教故事,为晚会增添一抹“志愿红”底色的同时,勉励朋辈青年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还有《一起向未来》《理想之路》等节目立足北京冬奥会、建团百年等重要时间节点,或以原创词曲,或以邀请世界冠军等形式在华大青年的心中奏响了青春进行曲。此外,2023年是华师建校120周年,学校选择在毕业晚会上公开发布百廿校庆标识,进一步在青年、校友群体中画大“同心圆”,足以让思政工作更接地气、更具人气。
除了内容精彩、形式丰富的节目本身,一套嘉宾云集的阵容也是强化晚会思政意蕴的有力抓手。在2022年毕业晚会上,校领导作为特邀嘉宾,在歌曲《爱你》中带头登台献上寄语,为全校毕业生最后上了一节别开生面的“爱在华师”主题公开课,赢得了毕业生及社会公众的纷纷点赞。今年是巴黎奥运会举办之年,目前正在积极备战奥运会的华师健儿陈佳鹏也在云端惊喜亮相,为毕业生献上祝福,凝聚起了毕业生渴望为国争光、青春建功的共同祈盼。除此之外,在歌曲《再见》中毕业生代表与毕业年级辅导员代表也齐齐上阵,共同话别2024届毕业生。
晚会还主打“一日华师人,一生华师情”的响亮旗号,比如今年的原创节目《青春之歌》,就是以一代代华师人的奋斗历程为蓝本,通过选取不同历史时期知名度高、传唱度高的毕业曲目,采用分章节、分版块的演绎思路,生动阐释了何为“时代各有不同,青春一脉相承”,引发了毕业生强烈的集体归属与身份认同。像声乐合唱《武汉·华师》、朗诵剧《老地方》等节目,也均是将爱校荣校情怀寄寓在歌声话语之中,让华师记忆“声”入人心。此外,晚会还通过电脑特技与灯光舞美的深度融合,在布场装饰、现场互动、拍照留念等各环节也融入了高浓度的校本元素。例如,场地周围的建筑墙壁会投射“‘桂’在有你”“最是难忘华师情”等字样,极大提升了毕业生的朋友圈辨识度,形成了学校文化滋养、学生情感反哺的“双向奔赴”。
跳出晚会看晚会
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华师毕业晚会的成功“出圈”,既是思政教育得法后的瓜熟蒂落,也是青年工作到位后的水到渠成。那么,华师毕业晚会究竟蕴藏着哪些思想政治工作的“术”与“道”?通过解剖麻雀,笔者认为,至少有以下几点思考与启示。
用“美育浸润”讲好红色故事,奏响主旋律才能更加入耳。今年年初,教育部官网报道了题为《华中师范大学实施红色文化“三融入”工程 积极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典型做法,对学校将红色文化融入校园活动给予充分肯定。此次毕业晚会既有“努力尽今夕”的正能量弘扬,又有“润物细无声”的情感文化浸润,堪称是“思政+美育”融合的又一次成功实践。在初心底色的映衬下,节目或呈现桂山南湖之秀美,或歌颂师生情谊之纯美,或抒发青春理想之壮美,有节奏、有层次地渲染了情绪,让校园文化印刻在了学生的脑海,滋润了学生的心田。这启发我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切忌故步自封、画地为牢,而要善于“破壁”“跨界”,在弘扬德育主旋律的同时,也不忘辅之以其他四育的协奏曲,从而才能奏响触及灵魂的最强音。
用“青言青语”讲好理想故事,弘扬正能量才能更加入心。一台晚会犹如一个缩影,透过现象看本质,华师毕业晚会成功出圈的底层逻辑就是善于从青年本位出发做工作,把握并遵循了青年成长的基本规律。毕业晚会何能理“响”青春?思政教育何能以“德”塑形?说一千道一万,是用青年最受益的方式,服务了青年人的所牵所系;是用青年易接受的表达,引导了青年人的所思所想。晚会的多数节目并非高高在上地照本宣科,而是通过将大道理浓缩进小故事,让微元素融入进大主题,寓教于乐地凝聚学生的价值共识与思想共鸣。可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不是把“真善美”讲得“假大空”,而是让“高大上”变得“接地气”,只有内容更贴近青年生活,形式更符合青年兴趣,载体更适应青年需求,才能真正做到可知可感、入脑入心。
用“人文关怀”讲好成长故事,培养后备军才能更加入行。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就毕业生教育而言,如何正确引导身份转变、助力扬帆远航,是最直接的现实课题。今年的毕业晚会适逢父亲节,众多学校校友、学生亲友应邀在屏幕前“亮相”,为毕业生带来惊喜的同时献上真诚寄语和热忱祝福,实现了家校社联袂出演的“无缝衔接”,切实让毕业生感觉到爱意与温暖。晚会节目从毕业情感出发,高度还原大学生活的点点滴滴,为毕业生留下难忘的青春纪念与珍贵的校园记忆,烙下“爱在华师”的鲜明印记,激励他们永久奋斗。由此观之,思想政治工作若想做到学生心坎上、走进学生心里去,就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以爱为基础,开展有温度、有深度、有态度的教育,想方设法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感到关心,获得学生信任,从而激发成长的内生动力,引导学生丰沛精神、充盈内心,在砥砺奋斗中形成健全人格,活出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