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大青年讯(通讯员 管乾宇 贾一翀)为厚植乡土情怀,提升学员们对家乡产业的认知与探索兴趣,7月9日至15日,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心火支教团白霓队(以下简称“白霓队”)队员管乾宇,在白霓镇大市村支教点开设“枇杷去哪儿了”乡土文化课程,以枇杷为切入点,带领学生们了解家乡产业与产业链知识。
“枇杷去哪儿了”课程为“我是白霓小导游”系列课程的一部分,共覆盖大市村70余名儿童,融合乡土文化知识和地理知识,以“白霓旅游手册”为切入点,带领学生们从“白霓小导游”的视角重新认识家乡、积极宣传家乡,共同完成一份白霓旅游手册。
课程伊始,管乾宇以自我介绍拉近距离,鼓励学生们化身为“白霓小导游”,分享家乡印象。从家乡山水到特色风物,气势恢宏的大市渡槽、鲜嫩脆爽的雷竹笋……学生们踊跃讲述,在表达中强化对故土的归属感,培养乡土文化自信。
随着课堂的推进,学生们步入古堰湾生态果园,在管乾宇的引导下,大家通过视频观察枇杷的生长环境,分析气候、地形、水源等条件如何为枇杷种植助力。从果园实景图片到种植过程讲解,学生们直观了解家乡枇杷产业根基,感知乡土产业与自然环境的关联。

图1 师生探究枇杷种植密码
从果园里的青涩枇杷,到货架上的枇杷果冻,管乾宇用“小枇杷的旅行地图”串联产业知识:农民种植(第一产业)、工厂加工(第二产业)、商超销售(第三产业),结合趣味比喻,清晰拆解产业链的上中下游,让抽象知识变得生动可感,帮助学生们理解和接受产业知识。

图2 教师提问
课程进一步“落地”大市村,结合村主任访谈内容,管乾宇带领学生聚焦本地蜜瓜产业。对比蜜瓜产业中各个层次的利润差异,用贴近生活的案例,引导学生们思考产业知识如何赋能家乡,为活用知识、助力乡土发展埋下种子。

图3 引导学生们思考知识如何赋能家乡
“白霓枇杷甜又甜,美丽家乡我代言。”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动手制作扭扭棒枇杷,从扭出造型到组装零件,在锻炼动手能力的同时,将课堂知识与审美实践融合。一个个形态各异的“枇杷”诞生,既是创意成果,也是乡土文化认知的具象延伸。

图4 手作枇杷模型
课堂尾声,管乾宇表示,希望这堂扎根乡土的课,能够埋下两颗种子:一颗是知识与家乡发展共生的种子,让学生们明白所学能照亮家乡前行的路;另一颗是反哺家乡的种子,期待未来他们用知识为大市村产业添翼。这正是乡土课堂的珍贵意义——以本土产业为锚,串联知识与发展,让学生成为家乡振兴的未来接力者。
未来,白霓队将持续深耕乡土素材,让更多学生在课堂看到家乡的文化魅力与发展潜力,以知识为笔墨,绘出未来乡村振兴的新篇。
审读人:陈哲 吴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