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大青年讯(通讯员 陈蓝珺 叶涵 蔡依汛)7月16日,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心火支教团恩施队(以下简称“恩施队”)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来凤县百福司镇宣抚堡村开设汉字发展历史课程。此课程聚焦美育与文化传承,将理论讲解与实践体验结合,使学生们在笔墨镌刻间感受汉字艺术的千年魅力。本课程由恩施队队员陈蓝珺讲授。

图1:恩施队队员陈蓝珺介绍篆刻发展历史
课程伊始,陈蓝珺讲授“秦王扫六合”的故事,带领学生们穿越历史长河,探寻篆书和隶书的起源与发展,体会“车同轨,书同文”的伟大之处。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的小篆,到隶书在汉代的鼎盛,每一阶段的演变都伴随着时代的印记和文化的交融。通过陈蓝珺的介绍,学生们了解到不同字体的风格以及刻制印章的基础知识,颇有收获。
在理论学习后,便是制作篆书印章环节。学生们精心设计自己的粘土印章,并将自己姓名的其中一个字以篆书印稿形式呈现出来。设计印稿不仅考验对印章反写以及篆书结构的理解,还需要考虑印章整体的布局与美感。随后,学生们拿起篆刻工具,开始治印。学生们全神贯注,努力将心中的构思转化为精美的印章,每一枚印章都蕴含着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敬意。

图2:师生共同设计印稿
此后,学生们还开展隶书祝福书签的制作活动,他们模仿隶书字体在书签上书写美好的祝福语句,如“马到成功”“吉祥如意”等。隶书独特的字体风格为这些祝福增添古朴庄重的韵味。书写完毕后,学生们还对书签进行装饰绘画,使其更具观赏性和实用性。

图3:全体学生与作品合影
学生们表示,通过这次学习,深刻感受到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今后将继续深入学习、传承和弘扬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陈蓝珺认为,文化传承从来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体现在亲手制作的一枚印章、一幅书签里,体现在对每一个汉字背后历史故事的好奇与探寻中。
恩施队在来凤县暑假“爱心托管班”开展的汉字发展历史课程,不仅让学生们掌握关于文字的基本知识,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未来,恩施队将继续以此类手工实践课程为载体,让更多人在触摸传统、创造美的过程中,成为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与传播者,让千年文脉在代代相传中焕发持久生命力。
审读人:陈哲 吴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