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大青年讯(通讯员 蒋佩霈 陶政翰 段宇杰)为激发儿童艺术创造力,厚植乡土文化情结,助力乡村美育发展,7月24日,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心火支教团荆门队(以下简称“荆门队”)的志愿者老师在周集村和贺集社区支教点开展了以“荆彩筑梦,心火同行”为主题的百米画卷活动。孩子们与志愿者老师手执画笔,在长长的画布之上共同挥洒创意与色彩。

图1 贺集社区志愿者老师引导作画
活动现场,在志愿者老师的引导和鼓励下,孩子们积极投入创作。他们的画作展现了荆门的自然风貌、文化底蕴及发展活力:一侧绘有莫愁湖,湖面有白帆和白鹭;圣境山层峦叠翠,山间小径、亭台及野花体现出当地的自然之美。画中还呈现了东山宝塔,青砖古塔的檐角细节清晰;龙泉书院青瓦白墙,搭配古树石阶,展现出荆门深厚的文化底蕴。
值得注意的是,孩子们在画中表现了荆州本土艺术花鼓戏,用大红、明黄、翠绿等颜色描绘戏服和人物身段,还画了锣鼓二胡伴奏场景,让这一非遗艺术在画作中得以体现。此外,画作中还有荆门站的场景,站内人流密集,站前有拖着行李箱的人物和行驶的车辆,周边现代建筑群错落有致,展现出荆门的发展活力。
孩子们天马行空的奇思妙想跃然纸上:穿梭云端连接荆门与太空的彩虹轨道“太空电梯”、鱼儿在玻璃穹顶外游弋的海底城市奇景、巨型机器人照料发光庄稼的未来农田……这些看似离奇的画面,正是孩子们对家乡未来最纯真热切的憧憬。

图2 周集村志愿者老师引导作画
整幅长卷的诞生,离不开志愿者老师们倾注的耐心与温情。他们穿梭于孩子们之间,或蹲下身来视线齐平,指尖轻柔地引导活动中,志愿者们化身“文化摆渡人”,既传授调色、勾线等基础技法,更注重搭建“观察—体验—表达”的思维桥梁。他们带着孩子们回忆赶集时的喧闹、春耕时的田野、节日里的锣鼓,将抽象的“家乡情感”转化为可触可感的绘画元素。

图3 周集村全员合影
在绘制过程中,志愿者老师们同样注重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和表达欲,引导孩子们将自己的观察、体验和情感融入笔端。志愿者们的真诚付出与孩子们的信任依赖,构成了一幅比画卷本身更动人的画面。在共同创作中,志愿者与孩子们的距离悄然拉近、情感也不断升温。

图4 贺集社区全员合影
本次支教活动是乡村美育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荆门队通过“乡土写生”“非遗手作”等特色课程,让100余名儿童感受文化魅力。本次活动的成功开展,不仅让孩子们酣畅淋漓地体验了绘画创作的乐趣与魅力,更以艺术为桥梁,引导孩子们用心观察家乡、用情描绘家乡,深植了对荆门这片土地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这堂生动的“乡土美育课”,在孩子们心中悄然播下了热爱家乡、传承文化的种子,为他们的暑期生活增添了浓墨重彩的快乐记忆。今后,荆门队将持续开展乡土美育活动,为当地留守儿童塑造文化认同贡献力量。
审读人:陈哲 吴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