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大青年讯(通讯员 李辉煌 李鑫宇 田杰聪)为促进学生对乡土历史的认识,加深对乡土文化的热爱,7月14日至21日,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心火支教团白霓队(以下简称“白霓队”)队员李鑫宇在湖北省咸宁市崇阳县白霓镇洪泉村开设乡土历史系列课程。
该系列课程共包含三个课时,围绕白霓古堰、白霓桥和明清虎头冲古民居等代表性乡土建筑文物,揭秘它们背后的历史故事,讲述白霓乡土文化的发展渊源与精神内涵。
唐宋水韵,古堰泰然。李鑫宇展示远陂堰与石枧堰的图片,鼓励学生分享自己与古堰的故事。随后她讲解古堰的榫卯结构及其对于建筑保持千年稳定的重要作用。
从潺潺流水向深处漫溯,千年古堰连接起唐宋与今日的乡土情缘。李鑫宇介绍古堰修建的朝代——后唐与南宋,为同学们呈现了屯田因战乱而起,古堰由屯田而立,白霓又因古堰而兴的历史脉络。学生们也从灌溉、防洪等角度思考古堰的现实作用,并积极参与“朝代连连看”的小游戏,认识到古堰乡土文化遗产的珍贵价值。

图 1 李鑫宇的乡土文化课堂
明代商魂,善举流芳。后人为纪念熊白泥捐资建桥,将这座桥的名字改作“白霓桥”。李鑫宇介绍白霓桥的来历后,提出了明代商人为何捐资建桥的问题。李鑫宇从“为什么能”和“为什么要”两个角度辩证地分析原因,讲解了明代白银流通与商帮发展的历史状况,揭示明代商人群体的社会地位。
学生们了解到明代商人团结互助、报恩乡邻的精神,并进行剧本演绎,重现熊白泥与乡亲友朋之间的对话,跨越时空感受熊白泥建桥善举的乡土情怀。

图 2 师生互动
清代民居,书香世家。李鑫宇展示虎头冲曾家古民居群的俯瞰图,讲述道:“建筑群分布于两山之间,线条恰似上山老虎的后背轮廓,因此有‘虎头冲’之名。”
从梅兰竹菊的雕梁画栋,到家家户户的旗杆石座,李鑫宇带领学生认识清代科举制度的演变与当时读书人的精神寄托。曾家先祖以“花中四君子”的砖雕图案,教育子孙后代,希望他们品性正直,读书上进。

图 3 教师讲解
学生们用黏土、小木棍等材料动手制作旗杆石座,将“科举宣言”的旗子粘贴其上,并分组讲述“我是曾家读书人”的故事,进一步体会到书香世家的文化底蕴与士人风骨。

图 4 学生制作旗杆石座
该系列课程以乡土文物为载体,以趣味活动呈现历史故事与人文精神,拓展乡村儿童的历史认知,培养了他们对乡土文化的热爱。未来,白霓队将继续深入挖掘乡土历史文化,促进历史知识拓展与思想价值引领的融合,提供更接地气、更有趣味的乡土历史文化课程,推动学生在乡土文化感知中向真、向善、向美。
审读人:陈哲 吴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