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大青年讯(通讯员 周应瑛 赖莉雅 骆文佳 田杰聪)为让乡村儿童亲近土地肌理,传承白霓农耕文化,7月17日至22日,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心火支教团白霓队(以下简称“白霓队”)队员赖莉雅在湖北省咸宁市崇阳县白霓镇三溪村开展了“耕读白霓”系列课程,带领孩子们在自然与艺术的交融中读懂农耕文明的厚重。
该系列课程共设有三课时,以“感知—探索—传承”为脉络,通过艺术赏析、田野实践与故事创作,引导孩子们从自然色彩中发现美,从农作物生长中领悟规律,从家族记忆中延续农耕情怀。

图 1 教师讲解
四季的色彩,笔尖的心意
“画家眼里的颜色,藏着他们对季节的心情”,赖莉雅将画作《早春之路》与《桦树林》进行对比,引导孩子们观察不同季节的色彩变化,领悟四时变化之美。在赖莉雅的启发下,孩子们分成“春之芽”“夏之叶”“秋之实”“冬之雪”四组,用彩纸、水彩笔拼贴出心中的四季。孩童们发挥想象力描绘心中的大自然,每幅作品都在诉说他们的独特感悟。

图 2 学生练习
田野的课堂,生长的答案
带着对艺术赏析课的色彩记忆,孩子们手持《农田探索手册》走进白霓镇的田野。“这是刚抽穗的水稻,它的生长需要多少天?”“为什么玉米叶子边缘有锯齿?”赖莉雅化身“自然向导”,指着田埂上的水稻、玉米、丝瓜,引导孩子们记录株高、叶片形状与果实特征。田垄间,孩子们纷纷提出自己的疑问,赖莉雅一一耐心解答,让孩子们领悟农作物的生长规律,真切感受家乡的风貌。

图 3 赖莉雅引导学生观察农作物
故事的种子,家族的年轮
第三课时,孩子们挥洒画笔,描摹下日常生活中家人的农耕故事,展示“土能生万物,地可发千祥”的乡村面貌。有的讲述了家人耕作的辛劳,有的描绘了家庭氛围的温馨,有的表现了田园生活的意趣。在绘画创作过程中,孩子们感受到“从一粒粟到万颗子”的农耕情怀,更深切地体悟耕种的力量。

图 4 赖莉雅和学生合照
“耕读不是简单的种田读书,而是让孩子们知道,我们的根就扎在这片土地里。”赖莉雅表示。本次“耕读白霓”系列课程共覆盖三溪村100余名儿童,借助孩子们触目可及的土地资源,让乡村青少年在泥土与色彩中触摸文明的温度,唤醒乡土认同,筑牢文化根脉,为乡村教育注入自然与人文交融的鲜活养分。
审读人:陈哲 吴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