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月探趣科学启航:恩施队科学课程开讲

时间:2025-07-24 19:42 来源:外国语学院 作者:刘梦珂 叶涵 蔡依汛 编辑:刘艺虹 点击:

为落实“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的教育理念,激发乡村学生科学探索兴趣,培养科学思维与实践能力,7月21日,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心火支教团恩施队(以下简称“恩施队”)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来凤县百福司镇桂林书院社区,开展“星月探趣”系列太空主题科学课程。课程由恩施队队员刘梦珂讲授。

华大青年讯(通讯员 刘梦珂 叶涵 蔡依汛)为落实“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的教育理念,激发乡村学生科学探索兴趣,培养科学思维与实践能力,721日,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心火支教团恩施队(以下简称“恩施队”)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来凤县百福司镇桂林书院社区,开展“星月探趣”系列太空主题科学课程。课程由恩施队队员刘梦珂讲授。

课程伊始,刘梦珂以经典的“嫦娥奔月”故事导入神话与科学的巧妙结合点燃学生对太空的探索热情。在刘梦珂的引领下,学生们逐渐走进“太空三兄弟”的奇妙世界。

(图1:学生们进行环形山模拟实验)

课程中,互动实验与动手实践成为连接知识与兴趣的桥梁。在“探索宇宙三兄弟的神秘关系”课程中,刘梦珂带领学生开展“模拟天体观察”实验她用不同大小的圆纸片代表太阳和月球,通过调整距离,帮助学生直观理解“为何太阳和月球看上去大小相近”。

第二课时“登上月球”同样以实验的形式展开,刘梦珂准备沙盘和大小不一的石子,让学生们动手模拟环形山的形成过程。学生们分组合作,有的负责固定沙盘,有的控制石子落下的高度,有的观察记录沙坑变化,在实践中积极思考环形山的成因。

最后的“观察月相”课为加深学生对于地月关系的理解,刘梦珂设计“月相小画师”活动,引导学生们“为月亮定制衣裳”。学生们根据农历日期绘制月相图,从“月牙像小船”“满月像圆盘”的描述中,逐步理解月相变化的规律。

(图2:学生们进行模拟天体观察实验)

系列课程中,学生们的提问串联起思考的火花。对于学生对神话传说嫦娥奔月的疑惑,刘梦珂耐心解答并引导,随后播放“嫦娥工程”系列视频,介绍中国探月“绕、落、回”三阶段成就,在学生心中播下航天梦想的种子。当看到学生们为“月相排序”争论不休,最终通过合作理清规律时,刘梦珂表示,孩子们的每一个猜想都值得鼓励,科学探索往往就从这里开始。

(图3:学生们进行月相排序)

此次系列科学课程以“星月探趣”为主题,在课程设计上巧妙融合神话故事、生活现象与科学知识。通过“故事导入-实验探究-知识拓展-动手创作”的环节安排,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实现“玩中学”,在实践操作中落实“做中思”。

刘梦珂表示,看到学生们在课程中的积极表现,自己也备受鼓舞。未来,恩施队将继续挖掘“生活中的科学”,结合桂林书院社区的自然环境,设计更多让学生“动手做、仔细看、大胆想”的课程。希望通过这些课程,学生们能在探索中感受科学的魅力,在实践中培养求知的热情,让科学的种子在乡土间持续生长。

审读人:陈哲 吴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