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时空

失诸青史的无奈 忠义之士的坚守

时间:2015-05-23 16:42    来源:华大青年网    作者:付晓    点击:
幸而,好几个世纪过去了,阎应元还是被我们记住了。 “小小”典史,却足以照亮青史。失诸青史,却永驻人心。
  


  “江阴天堑望无涯,废垒犹存散似沙。客过风兴敌惶急,军民游击满南华。”这是陈毅将军为江南一座小县城江阴县所做的诗文,诗成不久,轰轰烈烈的渡江战役便拉开了序幕。然而很少有人知道,明崇祯十七年,同样也是在江阴这里,爆发了明清战争史上最惨烈的一场战役。


  公元1644年,朱由检自缢煤山,整个大好江南在区区两个月之内被满清八旗尽数攻克。大明王朝已日薄西山,国祚无多。就连被称为明朝最后希望的史可法,也只守住了扬州城十日不到,甚至扬州十日真正的攻守战也只在一天内完成。"当是时,守土吏或降或走,或闭门旅拒,攻之辄拔;速者功在漏刻,迟不过旬日,自京口以南,一月间下名城大县以百计。"有文人为当时的局面写下了这样的基调。


  但谁也没有想到,连十万明军和古城扬州都挡不住的满清八旗,竟然会在小小的江阴县城被阻挡了八十一天。“满清铁骑连折三王十八将,死75000余人。城破之日,义民无一降者,百姓幸存者仅老幼53口。”夏坚勇在《寂寞的小石湾》中这样说道。现在的我们很难再了解当时的战场是多么的惨烈,只能根据数字的对比来猜测战役的艰辛。


  创造这场奇迹战役的是江阴县一个退役的典史阎应元,所谓典史是一个没有品阶的官,再小一步就不是“官”而是“吏”了。然而这个小小的芝麻官,却在晚明糜烂的历史天空下挺直了脊梁,率领着没有经过训练的义民死死挡住了满清铁骑!在那一片哀鸿的历史天空,这样的浓烈而又刚毅的一笔,无疑历史最富有色彩的一次记录。清军来劝降阎应元时,他答道:“自古有降将军,无降典史。”可惜,就是这样的节义之举,洋洋洒洒的明史稿却未曾留下只言片语的记录。


  再看看忠烈公、时任内阁大学士的史可法大将军。每当历史写到他的时候,总是不吝笔墨。战前,史可法煞费苦心写下了穿金裂石般的《复多尔衮书》,甚至还找来了大书法家韩默誊抄原文。“庙常之上,和衷体国;介胄之士,饮泣枕戈;忠义兵民,愿为国死。”“长驱渡河,以穷狐兔之窟,光复神州,以报今上及大行皇帝之恩。”檄文如今读来仍是澎湃万分,字字凿凿。然而,就在他交代了所有的后事赶赴战场后半年,扬州城破。此后清军每临一城几乎全是“十四万人齐解甲”的局面……


  “人生五十年,如梦亦如幻。有生方有死,壮士何所憾。”这是织田信长死前所做的诗,日本战国时的将军总是习惯找游吟诗人为自己做好诗句,临死的时候再吟诵出来。纵死,也一副泰然自若、安于天命的模样。想当时山河破碎时局糜烂,史可法知事不可为,于是和日本的将军一样也早就安排好了一切,才慷慨赴死罢。据史书记载,当时史可法甚至已经安排好了帮自己成就大义的人。只是不知当时的将士看见了主将如此悲观,是否也无力作战,早就被击碎了信心呢?


  阎应元是一个小小的典史,没有品阶、没有功名,更没有在明史稿中留下一丝痕迹。史可法是兵部尚书、是大将军,张煌言是大文人、是诗人、他们的牺牲就成了明史最大的关注点。历史的记录者在我们看来总是不公平的,然而历史本身却总是公平的。无论时光湮灭了多少历史的痕迹,阎应元们总会被一些人记住。“太平盛世,天下是达官贵人的天下,可到了国将不国的时候,天下便成老百姓的了。”


  江阴小城在江南地界是一个奇怪的所在,它不像扬州那样总是烟雨迷蒙给人无尽遐想;也不像南京那样龙盘虎踞六朝古都;亦不像苏州那样园林总总楚楚动人。它不够婉约,总来不及唤醒惆怅便被江水滔滔风吹雨打去。它也不够豪放,不像赤壁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可就是在这里,历史为我们谱写了一曲惊天动地的乐章。阎应元在当时只是一个小人物,可就是小人物的灵魂,往往会让历史和后人震撼不已。


  与阎应元和史可法同时代的黄道周被清军俘获,在狱中他写到:史笔流放,虽未成功终可法;洪恩浩荡,不能报国反成仇。取意“史可法终,洪承畴反”,羞得叛徒洪承畴无地自容。其实,在晚明那一片清冷凄凉的王朝晚景中,忠义之士可谓一批又一批地涌现。史可法、张煌言等是其中文人的典范,只是他们真的是想和清军硬打硬地打仗吗?从历史的蛛丝马迹中,可能我们会看到另外一个事实。


  回望历史,总是不乏勇敢之人在狂澜既倒之时挺身而出,他们有的人身居高位与家国利益休戚相关;有的人为了青史留名而徒作形式;有的人默默无名却凭借一腔忠义而奋起反抗。这就是忠义之士的坚守,当他们挺身而出的时候总是没有想到身前身后名。正所谓批判的武器不如武器的批判,在面临千军万马之时,也是这些忠义之士披坚执锐,把每一滴血都撒向战场。……史书总是会遗漏一些沧海明珠,但他们的光芒却会永远闪耀在历史深处。


  阎应元没有发出“虽千万人吾往矣”的铿锵之音,没有写下言辞凿凿“忠义兵民,愿为国死”的《复多尔衮书》。他把碧血洒遍了城头,最后只在历史中留下了“自古有降将军,无降典史”的片言只语。这种“小人物”的反抗让我们感动不已,于是这种被青史所遗失的遗憾也就让后人感慨万千。


  幸而,好几个世纪过去了,阎应元还是被我们记住了。 “小小”典史,却足以照亮青史。失诸青史,却永驻人心。这也是历史给我们最大的安慰和财富吧。(文\付晓)

编辑: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最新发布

点击排行

华大青年微信
华大青年b站

版权所有:共青团华中师范大学委员会 邮政编码:430079
 E-mail:ccnutw@qq.com  联系电话:027-67867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