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大青年讯(通讯员 谢慧娴)6月25日至30日,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博闻实践队聚焦河南省信阳市明港镇新集村“文村”的特色发展之路,并深入邹庄、郝堂等村落,开展为期六天的乡村振兴专项调研活动。实践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就业创业工作的重要指示,聚焦中央一号文件“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要求,以社会学专业视角剖析新集村“文村”特色发展路径和青年返乡就业创业情况,为破解乡村产业发展等共性问题探寻青年方案。
空间改建 变身产业新引擎

图1:博闻实践队参访新集村“三院七坊”建设
在新集村“三院七坊”,实践队员们观察到村内原有颓败的空心院落蝶变为村民自主管理的绣坊,实现了资源利用与在地就业的双赢;旧供销社化身拙匠书院,以信阳毛尖茶艺与非遗拓印体验吸引游客驻足;图书馆从单层拓至双层,留守儿童“电脑室”升级为数字学习空间。“一院一品,一院一景。”信阳明凯振兴乡村建设有限公司负责人吴金辉向队员阐释新集村改造逻辑。
文化铸魂 唤醒乡村内生力

图2:博闻实践队参访新集村村史馆
实践队员前往新集村内特色产业代表——贺家酒坊专访时,非遗传承人贺建成介绍:“政府帮助申报非遗,自家酒坊也反哺了村集体和村民。”“让文化可触摸、能带走。”拙匠书院副院长赵辉强调。这种“以文促旅”,立足本地特色塑造村庄品格的模式,以文旅融合为轴打造的综合型旅游目的地“美丽新集”,使新集村斩获“国家级传统村落”“双3A景区”等名片。
机制破局 打通发展产业链

图3:博闻实践队同中国共产党明港镇新集村支部委员会书记赵祖力展开座谈
实践队员在与村党支部书记赵祖力座谈中了解到,新集村构建了“党建+合作社+企业+农户”四方合作模式,村内兵建合作社理事长刘建兵以机械化耕作实现“四五人管千亩田”;“忆姥家”农产品坊李玉龙借抖音直播创30%复购率;喜阳阳牧业吴林涛的生态养殖场通过村集体协调流转土地,形成“羊粪还田-粮草养殖”生态闭环。博闻实践队与明港镇文旅办主任张静座谈时,针对乡村产业发展痛点进行深度探讨,了解到新集村面临着客流与效益转化不足以及产业淡旺季分明等制约发展的关键痛点。
多元对照 探索三村振兴路
为探寻差异化发展路径,实践队深入邹庄等多个乡村展开调研。邹庄村培育六千余万斤香葱南销,打造拙匠木语实现产学研融合,科技赋能碧根果移栽成活率从30%跃至90%;郝堂村包容管理激发村民经营热情,“治愈系”定位撬动文旅升级,村委会委员朱凯直言:“村民自治是核心软实力。”
“从邹庄的科技赋能到郝堂的村民自治,再到新集的文产融合,豫南乡村正书写着多元答案。”博闻实践队队员庞飘冉在调研笔记中写道。
青春答卷 把论文写在田野上

图4:博闻实践队员访谈新集村资源分类中心负责人肖全珍
在新集村资源分类中心,负责人肖全珍带队员见证资源分类中心进行垃圾分类的过程,湿垃圾沤肥还田,干垃圾发电填埋。“2014年我放弃北京工作返乡,就是为了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的号召”。鸽子厂经营者单军更感慨村集体应急贷款雪中送炭:“小微产业也是乡村振兴力量!”
“当在课堂上晦涩的学术理论碰撞到田间地头的乡土智慧,我们才真正读懂‘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分量。”实践队长倪豪感慨道。
通过此次实践调研、专项走访、就地访谈,华中师范大学博闻实践队员们积极探寻“农文旅”协同发展的新举措,深入挖掘乡村产业振兴的内生动力和高质量路径,聚焦青年返乡就业创业典型,为激活乡村发展活力、提升乡村产业内生动力建言献策,贡献青年学子的智慧与力量。
审读人:王莉 王铭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