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大青年讯(通讯员 吴岩 刘韬卉 郑卓雅 李佳璐)为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促进乡村文化振兴与高校专业实践协同发展,7月11日,华中师范大学人工智能教育学部“筑梦红瑶”通城实践队走进通城县农业农村局,聚焦“两茶一药一猪”特色产业数字化转型核心问题,通过实地调研探索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振兴的创新路径。通城县农业农村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刘高亮,党组成员、副局长郭文辉,办公室负责人黎飞参与座谈。

图1 合照
刘高亮系统介绍了通城县“两茶一药一猪”(油茶、茶叶、中药材、生猪)四大特色支柱产业的发展现状。他着重指出,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提升产业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针对各产业的特点,他就数字化转型思路和实践队员进行了深入交流。茶叶、油茶产业将重点破解机械化采摘难题,推动灌溉、施肥、防控等环节智能升级;中药材瞄准大健康产业,拟建设数字化管理平台,提升对分散基地与长周期作物的统筹效率;生猪养殖则围绕“通城两头乌”,计划借助数字化手段强化生物安全防控。

图2 通城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刘高亮讲话
刘高亮还特别强调青年人才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核心支撑作用,表示一直在与咸宁职业技术学院深化“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合作,开展数字农技课程,培养懂智能传感器应用、会农业物联网设备维护、会数据分析等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旨在培养既懂农业生产又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复合型“新农人”,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持久动能。“只有真正热爱农业的人,才会做好农业“,刘高亮寄语青年学生,“‘三农’工作天地广阔,大有可为,但需要青年人的积极参与。大学生要有情怀、能吃苦、肯脚踏实地。只有热爱农业、沉下身心参与‘三农’工作,‘三农’工作的未来才会充满希望。”

图3 实践队指导老师任嘉航讲话
通过实地调研,实践队员系统梳理了通城特色产业数字化转型的设计思路与落地难点,深入了解了地方农业发展的新思路与新路径,深刻感受到科技赋能农业的广阔前景。接下来,团队将结合专业优势,积极转化调研成果,在广袤的乡村热土上、服务“三农”的实践中,以青春之智、科技之力,践行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
审读人:李娜 任嘉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