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三下乡:开展爱心支教科普课程

时间:2025-07-15 22:56 来源:人工智能教育学部 作者:徐书楠 余硕果 马晓棠 吴岩 黄晨曦 刘嘉禾 谢锦文 编辑:江明慧 点击:

7月11日上午,华中师范大学人工智能教育学部“筑梦红瑶”通城实践队在通城县隽水小学,为四年级学生送上“科技探索与素养提升”爱心支教科普课程。课程涵盖人工智能启蒙、生态平衡实验与人脸识别应用三大板块,以数字化手段赋能基础教育,为乡村振兴注入“智慧”动能。

华大青年讯(通讯员 徐书楠 余硕果 马晓棠 吴岩 黄晨曦 刘嘉禾 谢锦文7月11日上午,华中师范大学人工智能教育学部“筑梦红瑶”通城实践队在通城县隽水小学,为四年级学生送上“科技探索与素养提升”爱心支教科普课程。课程涵盖人工智能启蒙、生态平衡实验与人脸识别应用三大板块,以数字化手段赋能基础教育,为乡村振兴注入“智慧”动能。

(图1 学生听讲全景)

“人工智能,就是人造的智慧。”在人工智能通识课上,实践队员刘嘉禾和余硕果从词源入手,逐步引导学生理解 AI 的基本概念与核心能力。借助生成式 AI 平台,孩子们亲自输入提示词,几秒钟便生成一首小诗或一幅漫画,直观体验 AI 的感知、推理与学习过程。当得知 AI 已广泛应用于医疗诊断、智慧农业与自动驾驶等领域时,课堂内不时响起惊叹声。孩子们的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科技的无限憧憬。

(图2 实践队员余硕果讲课)

在科学探索课堂上,实践队员马晓棠以一个密封生态瓶抛出问题:“为什么小鱼会死?”引导学生从生活现象出发开展科学探究。孩子们通过动手实验,对比调整瓶中水草、小鱼和螺类的数量,模拟生态系统的变化,逐步理解“生态平衡”的关键意义。

课堂中,实践队围绕能量流动、物种依存等知识点进行讲解,引导孩子们树立尊重自然、珍视生命的生态意识。当他们将亲手搭建完成的“迷你生态圈”小心捧在胸前,那不仅是一份课堂成果,更是一份绿色承诺。

(图3 实践队员马晓棠与学生互动)

在“AI与生活”课堂上,实践队员吴岩通过“海绵宝宝”画脸游戏引导孩子理解“人脸识别”背后的思维机制。随后,孩子们在“百度智能云”平台上模拟人脸识别流程,亲身体验图像采集、特征提取、数据比对与结果输出的全过程。

通过互动游戏“测一测年龄性别”“找出本人”,孩子们理解了人脸识别技术在手机解锁、智能支付等日常场景中的广泛应用。在老师引导下,大家还讨论了技术便捷背后的隐私保护问题,初步树立起科技伦理意识,增强了辨别力与思辨力。

(图4 实践队员吴岩讲课)

一堂支教课,播下的是科技的种子,更是面向未来的信心。当孩子们热烈讨论“人工智能”“生态平衡”“隐私保护”这些词时,乡村振兴的图景已悄然添上一抹智慧亮色。

审读人:李娜 任嘉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