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视角诠释美:如何让云南成为行走的美育课堂

时间:2025-07-08 19:13 来源:美术学院 作者:梅玮艺 徐越 编辑:江明慧 点击:

近日,美术学院“艺心向党”美育实践队艺脉寻珍分队深入云南大地,以青春实践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重要论述,在青瓦白墙间探寻“移动美育课堂”的创新路径。这支由青年学子组成的实践队伍,将红色文化传承、非遗技艺活化与乡村振兴实践有机融合,在茶马古道的悠悠古巷中书写新时代美育工作的青春答卷。

华大青年讯(通讯员 梅玮艺 徐越)近日,美术学院“艺心向党”美育实践队艺脉寻珍分队深入云南大地,以青春实践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重要论述,在青瓦白墙间探寻“移动美育课堂”的创新路径。这支由青年学子组成的实践队伍,将红色文化传承、非遗技艺活化与乡村振兴实践有机融合,在茶马古道的悠悠古巷中书写新时代美育工作的青春答卷。

用红色基因赋能文旅,以沉浸式体验激活历史记忆

在丽江古城区大研街道新义社区居委会,实践队成员们沿着岁月脉络,开启红色文旅调研。与老党员围坐,聆听革命岁月里古城的红色记忆;实践队程小函、张然之等同新义社区党总支部副书记和晓婧交流,了解红色资源现状。

“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在交流中,实践队成员说道:丽江古城的红色基因,是文旅融合的独特宝藏。尽管尚未形成成熟的红色文旅体验产品,但从历史故事里,已能窥见打造沉浸式红色导览、开发红色主题文创的潜力方向,为后续用设计赋能红色文旅体验埋下伏笔。

(实践队在古城区大研街道新义社区居民委员会考察)

用艺术赋能乡村振兴,以设计思维破解产业痛

深入乡村角落,实践队成员们与手工艺人、返乡创业者促膝长谈。木雕作坊里,刀刻纹理藏着的艺术传承;扎染工坊中,染料晕染展现的乡村智慧,都让同学们看到艺术与乡村产业融合的根基。但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一方面,乡村艺术产业商业化与美育浸润衔接问题——东巴纸坊的非遗体验虽火,却难将游客“体验感”转化为长期美育认知,如何让商业营收反哺在地美育生态,是待解课题;另一方面,在地文化传承与人才需求存在对接缺口问题,传统手艺人熟稔技艺却缺品牌运营、设计创新能力,年轻人才有创意却难扎根乡土,填补“文化传承力”与“现代发展力”的人才技能鸿沟,成为产业可持续的关键破局点。

在古城区大研街道光义社区居委会,实践队成员同社区居委会副主任牛占顺展开深入交流。牛占顺介绍到“以前造纸只为祭祀,现在游客愿意为文化买单”,让实践队成员们深受触动。

从艺术对乡村经济的激活作用出发,让大家意识到艺术与文旅融合的价值逻辑。正如实践队成员在心得中所悟:艺术不只是文化符号,更是乡村经济的“活水”。在篝火晚会上,游客与当地居民的舞蹈,生动诠释了“参与感”的魅力——让文化可带走、产业可持续。队员们由此思考:如何用视觉传达设计,放大这种“参与感”,助力非遗保护与村民致富,成为调研中探索的重要方向。这些来自一线的声音,成为队员们思考“艺术如何兴乡”的鲜活素材,为后续以视觉传达助力乡村艺术产业,积累了真实的调研支撑。

让非遗美育落地生根,多元融合构建育人平台

穿梭于古城街巷,实践队成员们走近东巴文字、纳西古乐等非遗传承现场,与非遗传承人交流,了解非遗技艺的前世今生,更感知到其背后深厚的文化育人价值。

在丽江古城“一念欢喜”非遗文创店,实践队成员与店长展开深度对话。宋家骆、吴晓筠等队员,围绕纳西族非遗传承与文旅融合展开探讨。店长提到:东巴文是象形文字,比如‘船’像人坐在船上,‘雨’是云朵下雨的图案,古城学校每周五下午会专门开设东巴文课程。这让队员们意识到,东巴文与东巴纸(以荛树皮制作,防腐防虫)是天然的美育载体——学生可用东巴纸做本子画画,搭配东巴文书写,甚至结合云南甲马版画开发祈福文创。

店长还提到:丽江古城作为茶马古道节点,本就是多民族文化融合的地方。这也启发队员们思考:如何通过设计让纳西族、藏族、瑶族等多元非遗在文旅场景中对话?在访谈中,队员们发现,非遗在乡村美育中虽有天然优势,但存在推广渠道窄、受众互动少的问题。孩子们对非遗的好奇眼神,传承人们对技艺发扬的期待,都让队员们意识到:用设计思维激活非遗美育活力,搭建体验平台、拓宽传播路径,是让非遗真正成为乡村美育课堂的关键方向。

(实践队在文创店实地考察)

实践队在云南各地考察实践纪实

此次实践是落实教育部“大思政课”建设要求的生动注脚。从红色文化的创新表达,到艺术产业的破局之道,再到非遗美育的落地实践,美术学院“艺心向党”美育实践队艺脉寻珍分队正以青春视角为云南古城发展注入新动能。未来,他们将继续深耕乡村振兴广阔天地,让美育之花绽放在云岭大地。

审读人:张晓冰 刘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