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大青年讯(通讯员 熊奕雯 张琰 苏珊)6月20日至7月3日,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艺心向党”美育实践队艺脉寻珍分队在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师龚绮芳的带领下赴上海、苏州、杭州三地开展暑期写生考察。本次实践以“观展以形,写生以意”为主题,在美术馆的理性之光与园林的感性之境中,探寻传统美学与数字媒介的共生之道。队员们以专业视角深入观察、以实践行动体悟传承,在艺术与技术的交融中深化美育内涵,展现新时代青年的文化自觉与创新担当。

沪上观澜:在钢铁丛林中打捞视觉本真
在上海西岸美术馆、上海博物馆和浦东美术馆的参观学习中,实践队员们系统梳理了中西艺术的发展脉络。在西岸美术馆举行的大卫·霍克尼《更大,更近》特展中,队员们近距离接触其跨越数十年的空间构图与媒介实践作品,对数字媒介在当代艺术创作中的表达可能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而上海博物馆的“古埃及文明展”则通过神庙浮雕、象形文字与图腾系统,引导学生从视觉语言的源头反思今日数字设计中符号化表达的历史渊源,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传统艺术的深厚底蕴。

(浦东美术馆—奥赛展)
姑苏织梦:极简材质唤醒数字感官
当实践队踏入本色美术馆的麻布穹顶下,宣纸屏风上的墨渍呼吸、朽木雕塑中的虫蚀纹路,本色美术馆通过麻、纸、木等材质的极简语言,强调材料美学与空间构成,给予队员们在数字化高饱和视觉语境下“留白”的启发,让队员们对“少即是多”有了更深的领悟。
拙政园作为中国古典园林的典范,其独特的“移步换景”空间逻辑、框景结构与曲径动线,成为队员们解读传统文化语境下“非线性交互设计”的现实样本。队员们将传统水墨技法与数字绘画工具相结合,在保留园林意境的同时,尝试用现代视觉语言重构经典实现了传统美学与数字技术的有机融合。

(实践队于拙政园合影留念)
在苏州行程中,队员们还深入参访了EDCC数字艺术馆与皮影展《一梦华胥》。前者运用多媒体装置与算法图像构建沉浸式体验场,展览《纹以载道》中以故宫纹样为基础的动态生成系统,使队员们体会到数字文化遗产再设计的路径;而皮影展则以最原始的光影叙事形式,启发队员们对“原始动画语言”与现代影像设计之间关系的思考。
良渚终章:五千年文明浇筑设计哲思
杭州良渚的玉琮图腾成为写生考察的终极命题。在良渚遗址公园与博物院的参访中,学生们在沉静的文化氛围中完成了本次“写生以意”的终章,亦在古文明的实地考察中深化了“文化—媒介—设计”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实践队于良渚博物馆合影留念)
结语:以笔为舟渡时代之川
这场跨越三城的艺术朝圣,不仅拓印下千载文脉的肌理,更以笔锋为刃,剖开了"文化—媒介—设计"的当代命题。正如龚绮芳所强调:"这次考察播下的种子,将在未来的数字艺术课程中生长为参天大树。"艺脉寻珍,以党心为轴,以匠心为半径,画出的是兼收并蓄的同心圆。
实践虽然结束,但旅程仍在继续。那些被画笔记录的风景、被眼睛捕捉的构图,终将在未来的作品里,发光、发热。
审读人:张晓冰 刘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