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大青年讯(通讯员 于孟靖)为进一步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7月7日至7月20日,华中师范大学法学院“法伴青春”志愿服务队赴荆州市江陵县资市镇开展“圆梦工程”志愿服务活动,围绕课程辅导、特色课堂、素质拓展、法治教育、家校联动、基层普法与红色研学等主题,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力量。
教书育人:知识浇灌,无悔支教之旅
“法伴青春”志愿服务队聚焦学生课业提升与综合能力培养,在资市中学开设10门课程,累计授课200学时,覆盖语数英物化生地等多门基础教育学科,红色教育、法治教育、心理健康等多元化的素质教育课程,有效拓展了学生视野。教学过程中,队员们创新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践操作等多样化方法,将抽象知识转化为生动体验,完成1次综合考评与试卷讲评巩固学习成果,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助力课业水平提升。

图1.服务队成员雷佳欣课堂教学
特色课堂:播撒种子,助力成长之路
服务队打造“绿芽计划·生命课堂”“美育思政课”“手工剪纸”等系列特色课程。在生物实践课上,学生亲手培育花生种子,观察种皮破裂、根须生长的生命历程,带领学生走上一场跨越生命观察与科学探究的奇妙旅程;美育思政课以“两弹一星”精神为主题,结合帆布袋绘画、艺术薄膜创作,让家国情怀可视化;手工剪纸课上,队员从剪刀用法、纹样设计教起,带领学生剪出“乡村振兴”“民族团结”等主题作品,在非遗体验中增强文化自信。

图2.学生在美育思政课展示作品
综合拓展:协作思辨,赋能青春成长
趣味运动会与主题辩论赛双线并行,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运动会设置拔河、跳长绳、足球绕杆等六项团体项目,师生共同参与,在呐喊与协作中锤炼团队意识;辩论赛上,思维闪烁,唇舌交锋,正反双方激烈辩论,评委点评引导学生将思辨与生活实践结合,让学生们养成辩证思维习惯,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图3.学生在运动会拔河
法治实践:基层普法,传播法治精神
服务队不仅在校园开展普法宣传等实践活动,更将法治实践延伸至社区与基层司法领域。在资市镇资福寺社区,队员们开展了一场生动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普法宣讲,结合真实案例讲解维权途径;队员们还赴资市、熊河等地调研四所司法所,围绕社区矫正、矛盾调解等工作与司法人员深度交流,形成“百所观察”项目一手资料,撰写调查报告四篇,为基层法治建设提供青年视角。
红色研学:历史足迹,筑牢信仰根基
依托荆州红色资源,服务队赴沙市市革命烈士陵园开展主题团日活动。队员们在“烈士精神永垂不朽”纪念塔前鞠躬致敬,重温入团誓词,聆听赵一曼、杨靖宇等先烈事迹。通过参观陵园、分享感悟,队员们深刻体悟革命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将红色传统内化为服务基层的行动自觉,为团队凝聚注入精神动力。

图4.队员们在烈士陵园宣誓
此次“法伴青春”社会实践活动的圆满结束,为资市镇的学生们带去了知识的滋养与成长的力量。服务队通过多元化的课程设置、创新的教学方式和丰富的实践活动,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业水平与综合素养,更在他们心中播撒下法治意识、家国情怀与文化自信的种子。志愿者们用行动践行志愿精神,搭建起家校协同的育人桥梁,为基层法治建设与乡村教育发展贡献了青春力量。未来,法学院将继续深化实践育人模式,让“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在服务社会的道路上持续传承。
审读人:万枞 张永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