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大青年讯(通讯员 徐书楠 谢锦文 刘韬卉)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推动高校专业力量服务乡村振兴,上好“行走的思政课”和“一线的专业课”,7 月 5 日下午,人工智能教育学部“筑梦红瑶”通城实践队在学部团委书记、团队指导老师任嘉航的带领下,启程前往湖北省咸宁市通城县,以数智赋能为笔,以文化传承为翼,共绘乡村振兴新画卷。

为进一步拓展实践育人阵地,深化校地协同合作,7 月 6 日上午,任嘉航与团通城县委副书记黎灿进行校外实践基地挂牌。此次挂牌不仅标志着学部与地方在实践育人、人才共育、资源共享等方面迈出实质性一步,更为学生深入基层、将专业知识与社会服务深度融合搭建了广阔平台。

此外,为保障实践活动顺利开展,实践队在前期进行了周密筹备。宣传组精心策划宣传方案,确保设备调试完备;调研组深入搜集通城县数智赋能乡村振兴的相关数据,科学设计调查问卷;教学组结合当地特色文化,融入人工智能理念,量身定制支教课程。任嘉航在行前动员中寄语团队:“社会实践不是简单的‘走出去’,而是一次把专业扎根、把理想落地的过程。希望同学们在田野中找问题、在调研中找方法、在服务中找答案,把人工智能的智慧写进乡村振兴的故事里,让青春在基层绽放最亮的光。”她强调,同学们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参与到每一项活动中,不仅要关注专业知识的应用,更要注重与当地居民的交流与合作,真正了解他们的需求,为乡村振兴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在接下来的10天里,“筑梦红瑶”通城实践队将深入乡村基层,聚焦红色文化、瑶族文化、茶文化等地域特色,开展文化调研和数字文旅项目探索,挖掘地方资源的数智化发展潜力;通过实地走访与问卷调研,系统梳理数字乡村建设的典型案例与现实难点,为地方治理提供青年视角的建议与方案;同时依托专业优势,在隽水小学开展“人工智能+”科普课程与本地特色文化教学,以教育赋能乡村儿童成长,推动智力支持向乡村基层有效延伸。
审读人:李娜 任嘉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