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大青年讯(通讯员 时丽静)2025年6月21日至7月5日,人工智能教育学部“智启瑶乡·数绘红韵”实践队(以下简称实践队)深入江西景德镇瑶里古镇,开展为期15天的暑期实践活动,旨在运用数字技术记录瑶里古镇的生态风貌与文化传承。

(图1 实践队在吴氏宗祠合影)
烟雨瑶里:山水入画
6月21日清晨,实践队抵达瑶里时,正值烟雨朦胧,细雨浸润下的古镇群落依偎于青绿山峦间,粉墙黛瓦在薄雾中若隐若现,宛如天然水墨画卷。实践队员迅速投入工作,记录下“山在虚无缥缈间,古镇安然云雾中”的独特景致,为后续建立古镇生态数据库采集首批素材。

(图2 烟雨中的瑶里古镇)
青石烟火:古镇日常
“瑶里山水间,烟火映人间”,当地居民与古建筑的共生关系成为队员们重点记录的对象。深入古镇,实践队了解到当地的居民仍在古镇生活,古镇没有过于商业化,仍保留着古朴的气质和浓厚的烟火气。踏上青石板,穿行于高耸马头墙间的窄巷,镜头悄然聚焦雨中古镇的生活图景。

(图3 当地村民生活图景)
雨润徽韵:匠心建筑
实践队对瑶里徽派建筑的进行了系统性采集工作。作为江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建筑形式,瑶里古镇保存完好的徽派民居群在雨雾中更显韵味。实践队重点记录了马头墙的建筑细节——这种阶梯状墙体最初为防火隔断而设计,兼具实用性和美感。实践队使用专业相机,对建筑细部进行多角度拍摄,这些影像资料将用于建立瑶里建筑数字档案。

(图4 烟雨中的徽派建筑)
羽翼灵动:生态见证
古镇的生机不仅属于居民,实践队对瑶里鸟类也进行了记录。几只白鹭舒展宽大翅膀,悠然滑翔于古镇上空、河岸与田野,为雨景增添灵动亮色。
小巧的麻雀停驻在湿漉漉的竹竿与屋檐下,探头探脑。这些鸟类成为瑶里生态环境良好的鲜活见证,均被纳入实践队的生态影像记录。
流水欢歌:鱼鳞叠瀑
实践队探访至古镇溪流边的鱼鳞坝。清澈溪水漫过层叠的半圆形石砌堤坝,激起细碎水花,形成韵律十足的小瀑布。队员们运用延时摄影等技术,记录水流动态与坝体结构,为分析古镇传统水利设施的生态功能留存资料。

(图5 鱼鳞坝)
截至7月5日实践结束,团队累计采集高清图片逾200张、视频素材数十小时,并初步完成瑶里古镇核心区域的数字化影像建档工作。这些一手资料将成为深入研究瑶里生态保护、徽派建筑特色与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基础,助力古镇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活化利用。
审读人:李娜 任嘉航 王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