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梦红瑶”通城实践队走进瑶乡一线开展调研实践

时间:2025-07-10 20:12 来源:人工智能教育学部 作者:余硕果 黄晨曦 徐书楠 郑卓雅 编辑:肖舜草 点击: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与高校专业实践深度融合,7月7日,华中师范大学人工智能教育学部“筑梦红瑶”通城实践队走进湖北省咸宁市通城县瑶乡地区,围绕“非遗保护、数字助农、文旅融合、青年赋能”四大主题开展实地调研,积极探索科技赋能民族文化传承与乡村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华大青年讯(通讯员 余硕果 黄晨曦 徐书楠 郑卓雅)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与高校专业实践深度融合,7月7日,华中师范大学人工智能教育学部“筑梦红瑶”通城实践队走进湖北省咸宁市通城县瑶乡地区,围绕“非遗保护、数字助农、文旅融合、青年赋能”四大主题开展实地调研,积极探索科技赋能民族文化传承与乡村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图1:实践队参观瑶祖故里大观园

追溯瑶根脉络,探访文旅融合实践

上午,实践队来到瑶祖故里大观园,在讲解员吴美艳的带领下,依次参观古窑文化长廊、古窑茶道、武昌府和龙窖山瑶乡风俗馆,深入了解瑶族文化的起源、瑶族生产生活方式与民俗文化体系。

在实地走访基础上,实践队围绕“数字赋能乡村振兴”开展深度访谈。“黑哥”作为助农直播推荐官,在通城县农业农村局支持下,通过抖音推广通城无公害农产品,带动农户增收。他表示,青年人应走进乡村,用数字技能为基层赋能,为农民解忧。

图2:实践队成员进行线下采访调研

瑶祖故里大观园负责人杨爱连坦言,瑶族文化资源丰富,但传播渠道和平台较为薄弱,亟需借力高校人才和技术资源,推动数字化转型,提升文旅品牌影响力,将当地的文化资源优势和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大坪乡宣传委员兼团委书记周勇特别强调,非遗传承与数字化结合是破题关键,青年参与是关键变量。当前基层对数字办公系统和青年科技力量有强烈需求,尤其在文化策展、传播运营等方面,高校学子可发挥积极作用。

感受文化传承,体验民俗魅力

下午,实践队前往中华古瑶第一村——内冲古瑶村,由村委委员李丹带领参观古瑶文化陈列馆,了解瑶族服饰、器具、语言、风俗等传统文化遗存。李丹介绍,近年来古瑶村依托非遗拍打舞、红色教育资源与生态旅游等多元融合路径,探索“文化+旅游+生态”协同发展的新模式。

图3:实践队参观古瑶文化陈列馆

李丹详细讲解了当地通过非遗拍打舞、瑶乡与红色文化融合、生态保护等路径推动文旅融合的发展模式,展现出传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在随后与瑶族拍打舞演员、古瑶村古瑶演映舞蹈队队员曾东荣的交流中,实践队深入了解拍打舞从农耕劳作演变为群众文化生活和旅游表演节目的过程,并现场学习了舞蹈片段,切身体验非遗的独特魅力。

图4:队员与瑶族拍打舞演员交流

通过走访与访谈,实践队不仅感受到瑶族文化的独特韵味,也见证了当地在非遗传承、直播助农、文旅融合中的探索与挑战。接下来,实践队将结合专业所长,围绕“瑶族文化数字化传播”“青年人才引育”等方向撰写调研报告,发挥人工智能专业优势,助力非遗焕新与乡村振兴同行。

此次“瑶乡文化行”是“筑梦红瑶”通城实践队“数智赋能乡村振兴”系列活动的重要一环。团队将继续立足于通城县实际,将“大思政课”开在田野山林间,把青春热忱写进乡村发展蓝图,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彰显青年担当、贡献智慧力量。

审读人:李娜 任嘉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