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激活闲置资产:“闲得其所”实践队赴龙韵村调研

时间:2025-08-15 17:40 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作者:张若扬 王秀敏 编辑:江明慧 点击:

为深入贯彻落实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完善城乡融合发展的决策部署,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8月12日,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闲得其所”实践队赴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龙韵村,围绕“城乡融合背景下乡村闲置资产盘活路径”主题开展实地调研。

华大青年讯(通讯员 张若扬 王秀敏)为深入贯彻落实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完善城乡融合发展的决策部署,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8月12日,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闲得其所”实践队赴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龙韵村,围绕“城乡融合背景下乡村闲置资产盘活路径”主题开展实地调研。

作为湖北省首个易地扶贫搬迁行政村,2019年,来自柳陂镇24个村的843户、3000多名村民组成了这个“大家庭”。起初,村庄由荒山荒地环绕,全村除了群众的安置房,村集体家底空空。近年来,龙韵村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文旅产业为突破口盘活闲置低效土地340亩,实现“零补偿”拓展,使可用土地达600余亩。6年来,在该村党支部带领下,村集体经济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跨越:2024年,村集体经济纯收入跃升至151万元,是2021年的近4倍,全村年旅游收入超过6300万元,入列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从十堰城区出发,实践队成员乘坐103路城乡公交车,40分钟即可直达龙韵村。车一到站,武当不夜城的仿古牌坊大门映入眼帘,在当地村民的带领下,实践队员走进武当不夜城参观。这是华中地区首个以乡村为载体打造的沉浸式夜游文旅项目,整个商业街区呈现明代建筑风格,包含特色小吃、实景演艺、科技体验、文创零售等复合业态于一体。

图1 武当不夜城仿古牌坊大门

“以前背着大包挤公交去市区卖货,月入仅几百块;现在守着家门口的店,月营业额稳定在8000元左右,旺季能过万。”村民岑丽向实践队讲述着自己生活的变化。2018年,她搬迁至龙韵村,最初全家收入仅依赖丈夫外出务工。武当不夜城开街后,岑丽先在街区手工艺品店打工学艺,又通过村里组织的文创技能培训提升本领,最终在不夜城开出了自己的店面,专卖手工编织文创饰品与国潮服饰配件,日子越过越红火。

图2 村民向实践队队员介绍生活变迁

村支书李小敏向队员们介绍武当不夜城的建设初衷:村子离城区很近,有那么多现成的闲置场地,为啥不自己搞商业街区?有了这个想法后,龙韵村村集体与周边的金矿村、黄坪村共同整合空闲土地近60亩,推行免租运营、收益共享模式,吸引周边村民入驻经营。“武当不夜城开业以来,累计接待游客超700万人次,带动1000多位周边居民创业就业,周边房屋租赁均价也翻倍增长”,李小敏介绍道。

除武当不夜城外,龙韵村还流转了100多亩土地开发出共享生态农场、露营基地等专业化休闲综合体,升级改造了31栋旧房屋,并引进咖啡厅、茶馆、手工编织店等,成功激活了闲置土地与房屋,吸引许多年轻人返乡创业。

图3 龙韵村商业布局分布图

今年3月,何崇燕将在十堰城区经营了十几年的咖啡馆搬到了龙韵村,并取名“落日咖啡”。在村集体的帮助下,咖啡馆所在的旧农房改成了全开放式场地,没有围墙,没有天花板,连座位都是随性的,树屋、秋千、露营椅,或者干脆坐在草坪上。何崇燕表示,选择搬到龙韵村来,看中的是武当不夜城带来的人流量。

图4 龙韵村落日咖啡馆

据悉,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闲得其所”团队以湖北、湖南、安徽、广西、浙江、甘肃多地农村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深度访谈等形式,持续关注农村闲置资产盘活的典型案例,力争为政策优化和模式创新提供学术支持,助力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见效。

审读人:邵彦涛 李欣

上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