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青访谈

【爱心教师】梁达松:扎根云南山区50年 《豁达人生》写传奇

时间:2012-12-05 18:53    来源:凤凰网    作者:党波涛    点击:
 1月4日,校友会收到云南永仁县一中特级教师、我校57届毕业生梁达松的自传体著作《豁达人生 达松回忆录》。书中真实记录了梁达松50年如一日、历经磨难、矢志不渝、无怨无悔、扎根边疆、献身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感人事迹。章开沅评价说,“梁达松校友的事
  
  1月4日,校友会收到云南永仁县一中特级教师、我校57届毕业生梁达松的自传体著作《豁达人生 达松回忆录》。书中真实记录了梁达松50年如一日、历经磨难、矢志不渝、无怨无悔、扎根边疆、献身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感人事迹。章开沅评价说,“梁达松校友的事迹与大别山师魂汪金权一样感人,梁达松工作的云南永仁县山区比汪金权所在的湖北蕲春更艰苦”。


主动申请到边疆教书

  梁达松1932年出生于广东省信宜县的一个农家。1951年7月,梁达松以优异的成绩取得了信宜师范学校的毕业证书,成为信宜师范附小的一名教师。1954年,梁达松参加全国统一的高考,被我校(华中师范学院)政治教育系录取。
为了满足对中学政治课教师的紧急需求,梁达松这届原定四年授完的课程改为三年授完,提前一年毕业。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大班(250人)授课,小班(30多人)辅导;每周适当增加课时量。经过三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梁达松在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了发展,各科成绩优良,拿到了华中师范学院的大学本科毕业证书。


  1957年5月,梁达松积极响应党中央“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艰苦的地方去,到边疆去”的号召,主动和同班的欧日怀同学联名向院党委申请到云南省从事教育工作,决心为发展后进地区的教育事业奋斗终生。



  有位要好的同学劝梁达松要慎重选择。他说:“老兄,谁都知道,云贵高原崇山峻岭,交通闭塞,贫困落后,传染病多。去的容易回来难,这个问题你想过了吗?希望你把申请撤回来。”梁达松斩钉截铁地回答:“谢谢你对我的关心。这个问题我早已考虑过,越艰苦落后的地方越需要我们到那里去工作。”


  院党委批准了申请,梁达松实现了朝思暮想去云南边疆的愿望。从此,他一干就是50年。章开沅说,“当时毕业的学生很多都留校或周边的高校了。梁达松放弃留在武汉的机会,主动申请去云南边疆工作,这种精神让人感动”。


住半间五平米的土坯房

  到云南后,梁达松被分配到楚雄彝族自治州永仁县中学。永仁县是一个集山区、少数民族、贫困、落后于一体的边远小县,古时属于诸葛亮南征孟获的荒蛮之地。那里自然条件比较差,属金沙江河谷气候,雨少、干旱、灾害多。恶劣的生存环境与梁达松的家乡广东信宜相比,有着天壤之别。


  永仁中学坐落在一个大山脚下,房子建在山沟两旁。白天豺狼出没拖着长长的尾巴觅食,半夜可听到它们像小孩啼哭般的嚎声。学校除了教室、黑板,就没有什么教学设备了。没有电灯,学生上晚自习用汽灯。除了课本,没有其他教学参考书。学校安排梁达松当班主任,教三个年级八个班的历史课。



  学校分给梁达松的住房是半间只有五平米的土坯房,只能支一张单人床和一张小书桌。他把床边当板凳,在昏暗的小煤油灯下备课、改作业,洗脸盆架无处放,出进转身都困难。这个房子,梁达松一住就是5年。


  在1958年“赶英超美”的“大跃进”中,学校经常处于停课状态,学校让他带领学生到水库工地参加挖土、运土、打夯劳动。除夕晚上,只有半斤萝卜丝煮的一锅汤,就是36个师生的年夜饭。夜间,师生蜷缩在用树枝搭成的窝棚里,忍受着北风侵袭。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作为教师的梁达松仍从容面对,带头苦干。


  1996年的“文化大革命”,其冲击波直达穷乡僻壤,在永仁教书的穷教师也难以避免。校内外贴出的大字报是:《打倒永仁中学的陶铸——梁达松》,他一下子就被升格为陶铸一级的大人物。批斗时,拳打脚踢、皮鞭抽,给他留下了至今尚存的诸多后遗症。经此磨难,他淡定人生,没有灰心丧气,忘记恩怨,仍旧尽心尽力地工作。


为了山区孩子的梦想

  梁达松一心扑在工作上,对别人孩子的成长照管得多,对自己的家庭照管得少,先后失去了两个儿子。


  1963年,梁达松的妻子在太平地麻地村小学时,由生产队分给粮食。他全身心地扑到工作上,没有时间照顾怀孕的妻子。8月的一天,妻子背着上百斤的谷子去邻村碾好之后又背回学校。由于负荷过重,路途坎坷,高低不平,导致她劳累过度。怀了7个多月的男胎早产,出生后5天就夭折了。


  1974年,梁达松9岁的儿子读三年级。农忙假结束,中午两点钟,妻子去另一个村子挨家挨户通知学生第二天回校上课。由于没人照看,孩子下水游泳,很久也没有出来。梁达松从学校赶到出事现场请人帮忙打捞上起来时,孩子的呼吸早已停止,心脏不再跳动。梁达松声嘶力竭呼唤自己的儿子,可是孩子再也没有醒过来。此时此刻,梁达松的两串泪水顺着脸颊淌下来。
为了通知别人的孩子上学而与自己的亲生骨肉永远别离,梁达松夫妻二人悲痛欲绝,泪流不止。这一沉重打击使梁达松未老先衰,皱纹爬上额头。他天天失眠,神经性皮炎的红斑点布满全身,久治不愈。可这还得不到个别领导的理解与同情,他托人帮请几天假也不准。这无疑是在他的伤口上撒了一把盐。



  于是,趁着区域调整,梁达松开始考虑是到四川攀枝花去换个环境以淡化悲痛,还是坚持留在永仁?其实早在1960年,有一位亲戚就可以帮他调回广东工作,但他选择了留下。这次,经过反复的思想斗争,他还是选择了留下,并且更为注重学生的安全。梁达松把对自己孩子的思念转到了对学生的关爱,他和学生打成一片,无微不至关心照顾每一个学生,帮助他们健康成长,为他们后来的事业奠定了较好的基础。1979年,攀枝花市工作的老乡为他落实了待遇更好的单位,并多次催他去报到,但他还是没有离开永仁。后来有了更多的升迁提拔机会可以离开永仁,但结果是他一次比一次更坚定地留下来。


  就这样,梁达松一直在永仁干到退休,成了扎根边疆山野中一棵小草。有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傻瓜?”梁达松说:“没有傻瓜,哪来聪明?”还有人问他:“对永仁为什么这么执着?到底图个什么?”他的回答是:“需要和喜爱。大山里的孩子需要我,我喜爱永仁的一草一木。”
成为云南首批特级教师。


  梁达松坚定地认为,政治课是德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的根本,是培养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重要途径。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他开始注重教学改革,逐步积累了教学经验,形成了“五个学”、“四环节”、“三熟悉”、“二结合”、“一红线”的教学理念。
经过多年的潜心钻研和教学实践,梁达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1986年他获得了云南省教委发给他的奖励证书。1989年由楚雄州教委推荐、省教委评审,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梁达松成为云南省首批中学特级政治课教师中的一员。获此殊荣前后,他都孜孜不倦、辛勤耕耘,相继发表多篇论文,对云南省中学政治课教学的改革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作用。


  1987年,他接任永仁一中校长。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办出特色,他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培育优良校风、严格管理、严谨治学、培训师资、改善教学设备、优化环境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创新举措,做了大量细致工作,提高了教学质量。在梁达松的带领下,永仁一中先后获得了省级和国家级多种荣誉称号。


  在梁达松50年的付出中,一批批山区孩子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他的学生有很多走出大山到外地工作,在省州工作的更是不乏其人,有了还当了领导干部;在北京、广州等大城市发展的精英已不是凤毛麟角;有的还走到国外去攻读博士,从事科学研究。


  无论走得再远,学生们也忘不了恩师梁达松。文革期间的学生到2007年还赠送给他一块写有“为人师表”的大红匾。毕业多年的学生张原给他写信说:“我是贫困家庭的学生,您不仅评给我助学金,帮我完成学业,还常常用自己的钱资助我。我成绩不算太好,您就挤周末的和寒暑假的时间辅导我。您把您的身心全部投入到了永仁的教育事业,您把的您的爱心全部奉献给了学生。您是永仁人民忘不了的园丁,您更是我终生难忘的恩师。”


  在边疆沧源县工作的学生周嘉壮写信说:“回首这43年,虽然岁月漫漫,但您始终是我最难忘怀的老师。您作为30班的第二任班主任,无论从精神风貌还是道德规范上都体现了人民教师的高尚品德。您关心学生、嘘寒问暖,对每个学生的情况都了如指掌,对贫困学生特别关怀、体恤。您鼓励学生战胜困难完成学业,在学生特别困难时常常伸出援助之手。”


  要做一个好教师,这是梁达松读小学时的理想。他用自己的一生书写了一个大写的“师”字。

编辑: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最新发布

点击排行

华大青年微信
华大青年b站

版权所有:共青团华中师范大学委员会 邮政编码:430079
 E-mail:ccnutw@qq.com  联系电话:027-67867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