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大青年讯(通讯员 马驰莉 刘宇彤)7月14日上午,第三届传统文化游园会走进乡村,华中师范大学可鸣思政工作室联合追光实践队在赵李桥镇2025年“暑期托管班”举办传统文化游园会。8个体验摊位、29枚印章全部激活,百余名乡村儿童与家长共同完成一次“非遗闯关”,沉浸式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让文化的暖流在乡村土地上涌动。

图1:全体师生合影留念
团扇绘制:素白扇面绽放童趣色彩
团扇起源于汉代,是承载东方美学的传统艺术品。孩子们在素白扇面上自由彩绘,在笔触间感受传统美学韵味,提升审美与创造力。现场热度爆棚,首批 50 把团扇半小时内就被抢空,后续补充的扇面也很快被孩子们 “认领”,排队队伍始终不见缩短。

图2:团扇扇面创作
石膏娃娃彩绘:创意涂鸦嗨翻全场
石膏娃娃区紧挨其后,虽非非遗项目,却以趣味形式激发创造力。孩子们在白胚石膏娃娃上肆意涂鸦,将传统色彩审美与现代创意融合,锻炼动手能力与色彩感知力。志愿者统计,上午共消耗颜料二百余瓶,回收空罐装满两大纸箱。
折扇创作:笔墨书香浸润扇面
折扇始于宋代,集书画、雕刻等艺术于一体。孩子们提笔蘸墨,在扇面书写祝福或小诗,于笔墨香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提升书法与文学素养。短短两小时,百余把折扇完成 “变身”,整齐陈列的成品成了游园会里一道亮眼风景。

图3:折扇扇面书写
巧手剪纸与多元挑战:趣味闯关收获多
剪纸摊位以传统纹样为依托,孩子们按流程完成对折、剪弧、镂空等步骤,在创作中了解技艺,提升动手与想象能力。部分学生连续创作多幅,集章卡相应增加两枚印章。传统文化知识问答涵盖民族、节气等常识,孩子们在答题中积累文化知识,有学生顺利答完所有题目,获现场老师点赞。踢毽子、跳绳是传统体育活动。孩子们参与其中,既锻炼了身体,又感受了传统体育文化,有学生两分钟内达成双项标准,引发现场欢呼。
兑奖环节:收获满满乐开怀
集章卡背面标明梯度:6章换橡皮,10章以上换书签,18章换折扇,25章以上可领“非遗大礼包”。“我画的团扇要送给奶奶,她肯定喜欢!” 刚换完奖品的小女孩举着团扇蹦跳着说。还有孩子捧着 “非遗大礼包” 兴奋地展示:“这些工具我早就想要了,今天终于拿到啦!” 不少学生凭借集齐的印章兑换到了心仪的奖品,现场秩序井然,欢声笑语不断。

图4:学生进行兑奖
此次游园会由华中师范大学可鸣思政工作室与携手策划实施,依托乡村阵地,把剪纸、甲骨文等十余项传统项目转化为可体验、可闯关、可带走的文化课程。这不仅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亲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门,更以关怀陪伴留守儿童成长,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接下来,双方将持续深耕乡土,把更多传统手艺融入日常托管,既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赵李桥镇落地生根、代代相传,也为留守儿童构筑起充满文化气息的成长乐园,让他们在文化的滋养与社会的关爱中快乐成长。
审读人:王涛 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