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大青年讯(通讯员 吴美林 刘子瑞)为深入了解佛台小学"迷彩夏令营"学员的家庭教育情况,7月16日,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青禾传声"支教队的志愿者们走进学生家中,与家长和孩子进行面对面交流,展开了一场特殊的家访活动。
走访札记:乡村学子的生活群像
乡村留守儿童现象普遍,多数孩子由祖辈照料,部分因父母离异导致心理受影响,性格较为内向。受限于家庭经济条件,这些学生普遍面临较大的生活压力。佛台小学五年级学生赵德霖家中兄妹三人,父亲因伤丧失劳动能力,全家的经济来源仅靠母亲一人务工支撑。尽管如此,他不仅成绩优异,还凭借出色的朗诵才能赢得了师生们的赞赏。在佛台小学,像五年级学生赵德霖这样的孩子并不少见。他的故事,是许多乡村留守儿童的缩影——尽管匍匐于生活的泥泞,却始终怀揣希望,奋力前行。
近日,该校举办的“迷彩夏令营”活动为乡村学子提供了拓展视野、培养兴趣的平台。本期迷彩夏令营体育班学生敖韵蕊表示:“参加夏令营后,我更加热爱运动了,现在每天回家都会打一小时羽毛球。”舞蹈班的敖韵彤也兴奋地说:“上舞蹈课特别开心,回家后总忍不住要跳一会儿。”

图一 教师吴美林和敖韵蕊一家的合影
据了解,此次夏令营通过体育、艺术等多样化课程,丰富了乡村孩子的课余生活,也让他们在集体活动中增强自信、收获成长。校方表示,未来将继续开展类似活动,为乡村学子创造更多发展机会。
家访侧记:家长心声——期待更长久的陪伴
在深入走访过程中,华师“青禾传声”支教队教师与家长展开深入交流,聆听家庭教育理念,收集“迷彩夏令营”的实践反馈。
四年级学生肖佳洁的姑姑(学前教育专业背景)对素质教育有着独到见解:“培养兴趣特长要尊重孩子天性,夏令营确实激发了佳洁的舞蹈热情。”她观察到,孩子每天回家都会主动练习课堂内容,但同时也提出建议:“两周的夏令营难以形成持续影响,如果能延长活动周期,效果会更好。”
这样的反馈在家长中颇具代表性。五年级学生田乐轩的母亲坦言教育观念的转变:“过去奉行严厉管教,现在更注重心理疏导。”她对夏令营寓教于乐的形式表示赞赏,同样期待活动能常态化开展:“孩子们刚找到学习状态就结束了,实在可惜。”支教队队长表示,这些宝贵意见将为后续活动优化提供重要参考。

图二 田乐轩一家的合影
此次家访活动不仅搭建了家校沟通的桥梁,更让志愿者们深入了解了乡村教育的现状与需求。华中师范大学“青禾传声”支教队表示,将持续关注乡村儿童成长,优化活动设计,让短期夏令营的星星之火,点燃孩子们长期发展的希望之光。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教育帮扶的脚步永不停歇。
审读人:程秀莉 李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