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大青年讯(通讯员 周佳润 黄文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生生不息的血脉,是筑牢精神家园的基石。为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指示精神,探寻中华文明的荆楚篇章,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文心筑梦”实践队于7月1日至2日,踏访湖北省云梦县祥山博物馆、襄阳博物馆及襄阳古城,开启了一场以“传承文脉、活化遗产”为核心的文化寻根与实践之旅。
探秘简牍,叩响千年信史之门
7月1日中午,实践队师生抵达首站云梦祥山博物馆,沉浸于《古泽风华——云梦古代文明展》与《简牍传奇——云梦秦汉简牍展》的深厚底蕴中。从商周南土到楚汉风华,云梦作为文化重镇的历史脉络清晰可见。队员们尤为聚焦承载着秦帝国律令、行政与社会百态的秦汉简牍。这些穿越千年的墨书竹木,不仅是研究秦汉史无可替代的“地下档案”,更是中华文明“信史”精神的璀璨实证。重温习近平总书记“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的殷切嘱托,队员们深刻领悟到保护、研究、阐释并活化利用这些珍贵文化遗产的时代使命。实践队普通话推广组同步行动,在馆内开展访谈与问卷调研,探索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文化传承中的桥梁作用;文化强国组则系统采集云梦历史文化信息,为讲好地方文化故事积累素材。

(图1:“文心筑梦”实践队聆听讲解员介绍《编年记》)
溯源楚韵,体悟文明交融之力
7月2日上午,实践队转赴襄阳博物馆。这座扼守中华腹地的古城,其历史文脉在六个展厅中徐徐展开:史前雕龙碑与凤凰咀的文明曙光,瑰丽浪漫的楚文化高峰,东汉州郡的治理智慧……队员们深刻认识到习近平总书记“荆楚文化是悠久的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地位举足轻重”的重要论断,切身感受到襄阳作为南北文化交融枢纽所积淀的深厚底蕴与对中华文明发展的突出贡献。

(图2:“文心筑梦”实践队在襄阳博物馆门口合影)
对话古城,探寻活化传承之道
7月2日下午,实践队步入承载厚重记忆的襄阳古城。面对古城墙的沧桑印记,文化强国组积极展开文化传承现状调研。初期访谈设计虽遇挑战,但在指导老师带领下迅速调整策略,将焦点转向古城文化活态传承的典范——管家巷日常演出项目。实践队队员借鉴他省文旅融合成功经验,优化访谈提纲,深入探究这一模式如何有效连接历史与当下,让古老城墙焕发时代生机。调研尾声,队员们在巍峨古城墙下合影,定格下实践队对活化历史空间、续写城市文脉的思考与探索。

(图3:“文心筑梦”实践队在襄阳古城墙上合影)
方寸览千年,薪火传新章
文心筑梦实践队的足迹寻光之旅刚刚开始,两天的荆楚文化行,于方寸简牍间窥见中华文脉的源远流长,在古城沧桑中感悟文明交融的磅礴伟力。队员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其深厚的荆楚篇章,有了更具象、更深邃的理解。这不仅是一次知识的积累,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与文化自信的强化。“文心筑梦”实践队将继续追随习近平总文化思想的脉络与足迹,深挖历史智慧,探索创新路径,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民族复兴伟业贡献澎湃的青春力量。
审读人:桂文亮 崔宏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