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大青年讯(通讯员 陈舒娴 宋筱)传承红色基因,勇担时代使命。7月10日,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语思实践队重庆分队在指导老师张志彬的带领下走进歌乐山革命纪念馆,开启了一场深刻的红色教育之旅。

图1 实践队队员在歌乐山革命纪念馆合影
进入馆内, "宁关不屈"与“歌乐忠魂”的鎏金大字格外醒目,在讲解员的引导下,队员们在一个个响亮的名字前驻足致敬。"江姐" 江竹筠用 "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 的誓言击碎敌人的妄想;"小萝卜头" 宋振中以勇敢和智慧承担起传递情报的重任;苏联飞行员库里申科与日军殊死搏斗,用生命践行国际主义精神;白公馆、渣滓洞大屠杀中牺牲的数十名烈士以不屈的斗争坚守共产党员的信仰。“为有牺牲多壮志” ,实践队队员们认识到,无数先烈用热血换来了国泰民安,他们用生命铸就的红岩精神,是激励当代青年奋勇向前的精神灯塔。
铅字印刷的革命事迹之外,烈士家书让队员们看到了英雄真实温暖的另一个侧面。泛黄的书信中是革命先烈对家人的牵挂和告慰,更是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江竹筠在家书中写道:“我们有必胜和必活的信心,自入狱日起,我就下了坐牢的决心……盼教(彭云,江竹筠之子)以踏着父母之足迹,以建设新中国为志,为共产主义革命事业奋斗到底。” 朴实的话语让队员们深切感受到了革命先烈舍小家为大家的崇高情怀,更体会到今日生活来之不易。

图2 实践队员参观烈士事迹展
虽身处牢狱之中,烈士们仍以笔为刃,以诗明志,字字铿锵令实践队队员们动容。“铁窗诗社”的成员在诗歌中展现出对敌人的蔑视和对理想的坚持。蔡梦慰在《黑牢诗篇》中写下“人的意志呀,在地狱的毒火里熬炼——像金子一般的亮!像金子一般的坚!”, “人的身躯哪能由狗的洞子爬出!” 叶挺将军的《囚歌》道出了革命志士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革命先烈为理想和正义甘愿奉献一切的伟大胸怀如火炬照亮前行之路。
参观接近尾声,实践队员们在互动区的明信片上写下感悟。“铭记历史,传承红岩精神,将青春奉献给教育事业,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愿以吾辈之青春,守护盛世中华”。话语中饱含着队员们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和对未来的坚定信念,更提醒队员们不忘历史、砥砺前行。

图3 实践队队员留言
补足精神之钙,凝聚奋进力量。站在歌乐山上仰望这片英雄的热土,队员们深刻理解了“初心”与“理想”的含义,也将从红岩精神中汲取力量,转化为扎根教育、服务学生的实际行动,在未来的实习实践中传承革命薪火,践行青春担当,让理想之花在基层教育的沃土上绚丽绽放。
审读人:陈哲 吴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