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古通今识百业:白霓队开展“士农工商”乡土文化课

时间:2025-07-31 19:46 来源:外国语学院 作者:陈鑫颖 贾一翀 田杰聪 编辑:邱亚航 点击:

为传承白霓乡土文化,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职业观,7月8日至25日,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心火支教团白霓队(以下简称“白霓队”)队员陈鑫颖于湖北省咸宁市崇阳县白霓镇大市村开展“士农工商”乡土文化系列课程。

华大青年讯(通讯员 陈鑫颖 贾一翀 田杰聪)为传承白霓乡土文化,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职业观,7月8日至25日,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心火支教团白霓队(以下简称“白霓队”)队员陈鑫颖于湖北省咸宁市崇阳县白霓镇大市村开展“士农工商”乡土文化系列课程。

据悉,该课程共计七课时,覆盖大市村70余名学生。课程以古代“士农工商”职业分类为脉络,巧妙融合白霓镇地方历史、名人故事与现代科技,带领孩子们穿越古今,探寻职业内涵,展望未来梦想。

古今对话,职业溯源启新知

课程以《清明上河图》职业大揭秘的趣味视频拉开序幕。陈鑫颖通过历史名人图片、现代职业溯源,引导孩子们思考“士农工商”的传统定义与社会功能。课堂上,孩子们通过“职业关键词大放送”互动游戏,小组合作抽取古代职业纸签,撰写匹配关键词并阐述缘由,在欢声笑语中理解了“士”的担当、“农”的智慧、“工”的匠心与“商”的往来。

图1 教师讲解

乡土为媒,知行合一探真知

课程深度挖掘白霓乡土文化资源,将抽象的历史概念转化为可触可感的家乡故事。在陈鑫颖的带领下,孩子们在此后四节课中具体感知“士农工商”的独特魅力。

图2 师生互动

品“士”之风骨。孩子们通过“士”的字形演变感受汉字奥秘,在不变的“士”之精神中感悟黄庭坚的坚强内核。“词语接龙大挑战”的课堂互动,让孩子们切身感悟汉语的魅力。

悟“农”之智慧。借助“农田里面有什么”互动提问,老师详细讲解了二十四节气、粮食与水同农业之间的密切联系。孩子们也由此了解了白霓石枧堰、远陂堰的精妙设计,通晓了水利工程的运作原理。

赏“工”之精湛。课堂立足于虎头冲曾家古民居群,以小见大引导学生欣赏全国八大传统建筑派系,并推动学生思考其背后的工匠伟力,感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识“商”之繁荣。学生们再度欣赏《清明上河图》,通过其中的商贸往来深入探究该行为不可缺少的两大要素——“钱”与“商品”。借此此引导学生了解白霓桥、石板街的商贸历史,明晰古桥老街的商业价值。

图3 课堂活动

AI赋能,梦想启航向未来

课程立足古今,展望未来。第六课时通过对比古今职业变迁,分析当代白霓之“士”程桔的扶贫事迹,探讨袁隆平、电子商贸等案例,引导孩子们理解职业精神的“变”与“不变”,强调职业平等与多元价值。

第七课时进行“未来职业梦想启航”。孩子们在“未来职业梦想卡”上郑重写下志向与理由,并借助AI技术生成专属自己的“梦想职业照”,直观感受未来职业模样。课堂尾声,陈鑫颖结合程桔的圆梦故事与个人的追梦经历,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追梦路上坚持不懈,将个人梦想融入时代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图4 合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本次“士农工商”乡土文化系列课程,以游戏化学习、情境教学、跨学科整合及AI技术赋能,突破传统课堂边界。孩子们在词语接龙、数字炸弹、AI畅想等丰富活动中,不仅系统学习了“士农工商”的文化根脉与现代价值,更增强了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初步树立了职业平等、奋斗光荣的观念,让古老的职业智慧在新时代少年心中生根发芽,为未来的职业梦想插上翅膀。

审读人:陈哲 吴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