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大青年讯(通讯员 唐菁纬)感知时节流转,体悟中华智慧。7月17日下午,一堂生动的“二十四节气”文化课在丽岛花园社区开讲。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筑梦体育人”实践队丽岛花园分队队员张黄波化身文化使者,为学生们带来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农耕智慧之旅。
本节课旨在深化青少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与热爱,系统学习二十四节气的由来、习俗与物候特征,让古老的农耕智慧焕发新的生机,滋养学生心灵。
课堂伊始,张黄波以四个趣味问答自然导入,孩子们积极举手,在互动中轻松掌握“立春”“春分”“秋分”等基础知识点。随后,他结合PPT展示的节气饮食图谱,讲解“冬至吃饺子”“清明吃青团”等习俗的由来,有效激发了学生们的探索热情。

图1 同学们积极举手回答问题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在《二十四节气歌》的诵读声中,同学们理解了一年时序如何被24个节气巧妙划分,课程也进入了核心环节。张黄波以“立春”为起点,详细阐释了“立”为开始、“春”代表着温暖、生长,立春标志着万物闭藏的冬季已过去,开始进入风和日暖,万物生长的春季。在对多个为同学们所熟知的节气进行深入讲解后,一段展现各节气代表性花卉绽放的精彩视频,让同学们更加直观地感受每个节气的独特风貌,从而加深记忆。

图2 同学们认真听讲
课程不只传授知识,张黄波更注重引导学生理解节气与农耕文明的紧密关联。他将“耕牛遍地走”、“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等古老农谚与现代生活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领悟“二十四节气并非尘封的历史,而是蕴含指导生产生活智慧的实用宝典”。

图3 张黄波请同学分享身边的节气现象
课堂上,学生们时而专注记录节气特征,时而热烈讨论身边的节气现象。在课堂尾声,孩子们纷纷分享起身边的“节气发现”——“立春后小区的迎春花会开”“奶奶总在夏至那天做凉面吃”等等。这些来自生活的观察,正是课程希望传递的核心——让孩子们从日常中读懂自然信号,体会古人“天人合一”的生存哲学。
此次文化课是“筑梦体育人”丽岛花园分队传统文化系列课程的重要一环。这场别开生面的节气课,像一把钥匙,为孩子们打开了传统文化的大门,将抽象的知识化作了可感知、可触摸的文化符号,在少年们心中悄然播下传承的种子,让千年智慧持续滋养心灵,指引生活。
审读人:张德华 丁理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