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大青年讯(通讯员 李萱 赖翠娟)7月23日上午,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偕行筑梦团宜昌队李萱在湖北省宜昌市点军区范家湖村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堂充满创意与环保理念的手工实践课——《变废为宝》,孩子们在李萱的引导下,开启了一场化腐朽为神奇的奇妙旅程。
慧眼识“宝”,启思环保
课程伊始,李萱首先抛出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想想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东西常常被当作垃圾丢掉?”话音未落,孩子们便纷纷举手,踊跃发言,“快递盒!”“奶茶袋!”“塑料瓶!”“鸡蛋托!”……声音此起彼伏,课堂气氛瞬间活跃起来。随后,李萱顺势展示了收集到的各种日常废弃物图片,直观地让孩子们认识到“废品”的普遍性。

图一 李萱展示日常废弃物
溯源明理,深化认知
紧接着,李萱带领孩子们追溯“变废为宝”的智慧起源。她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了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利用堆肥为农田施肥的古老实践,将环保理念的历史纵深展现在孩子们面前。之后,李萱简要介绍了“变废为宝”的重要意义:它不仅能够节约宝贵的自然资源,更能有效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同时还能充分挖掘废弃物品隐藏的利用价值。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对“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有了初步的理解。
图二 李萱讲解历史起源
巧手生花,创意实践
理论铺垫过后,课程进入了最令人期待的动手环节。李萱首先展示了利用废弃物制作的各种创意作品范例,点燃了孩子们强烈的动手欲望。随后,孩子们纷纷拿出自己从家中搜集来的废品——空瓶、纸盒、鸡蛋托等等,全情投入创作。教室里充满了专注的剪裁声、热烈的讨论声,灵感的碰撞在教室里迸发。
图三 孩子们利用废弃物进行创作
成果初现,意义深远
课程在孩子们专注的创作中落下帷幕。李萱总结道:“生活中看似无用的废弃物,经过我们的巧思和双手,都能焕发新的光彩。希望这堂课能在大家心中种下一颗环保的种子,学会珍惜资源,用创意点亮生活,让‘变废为宝’成为我们爱护地球家园的一种习惯。”孩子们纷纷点头。
图四 孩子们作品展示
这堂生动的手工实践课,不仅锻炼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更在他们心中悄然播下了绿色环保的种子。孩子们通过亲身参与,深刻体会到废物利用的乐趣与价值,纷纷表示以后会更加留意身边的物品,尝试赋予它们新的生命。这份对资源的珍视和对环境的关爱,将成为伴随孩子们成长的宝贵财富。
审读人:吴华 倪晨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