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大青年讯(通讯员 向鑫玥 孙嘉璇 李姝霈 李高美 廖家俊)山高路远,止不住行者征程。从龙虎山到桂子山,前行的路上,她无畏道阻且长,步履不停。在学业上,她刻苦钻研,笃学不倦,立足学生本位;在宣传工作中,她深入实践,以行促学,磨砺自我;在项目研究中,她以史为导,潜心钻研,汇聚力量,履践致远。她就是2023-2024年度本科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历史文化学院2022级李高美。
李高美,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22级历史学(师范)专业本科生,曾获博雅银桂奖学金。大二学年平均学分绩89.22分,综测排名年级前5%,共获奖项及荣誉25项,其中省市级5项,校级12项。主持、参与科创项目分获省级、校级重点立项,积极参与各项党团活动,多项暑期社会实践获评优秀。现任学院新闻宣传中心副主任,工作认真负责,获评优秀个人,作品在江西新闻客户端等省级媒体发表。
跨越山海,追寻热爱
选择加入历史文化学院新闻宣传中心,始于前人的足迹,终于热爱与坚持。李高美的同乡是近代著名记者邹韬奋,“仰天有信仰,俯身写文章”的韬奋精神在她心底埋下了种子,指引她前行的方向。当学姐向她介绍部门工作时,她毫不犹豫地抓住了属于自己的机遇。对于她来说:与其在未知中迷茫,不如以热爱驶航,拓展人生的篇章。
从大一到现在,从部员到部长再到如今的中心副主任,宣传工作已经陪伴了李高美三年。她不断发展新闻工作的脚力、脑力、眼力和笔力,累计在省市校院各级媒体平台发布原创内容40余篇,撰写字数近7万字,经手稿件百余件,她始终坚守在宣传工作的一线,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完善学院新闻宣传中心的建设,发挥出宣传的力量。
“既然学有所长,便要将自己的能力发挥到实处。”有了成功的实践经验,李高美便将自己的学习技能投入到家乡的建设中,她连续两年组织队伍参与返母校寒假分享活动,个人参与暑期国家级“返家乡”专项活动并在团委宣传岗上实习达30天。意识到活动所带来的珍贵价值和意义,她更坚定了前行的步伐,在热爱的世界里继续发光发热。
山高水长,丰实力量
在专业学习中,李高美愈发深化了对历史学专业学生使命的体悟,她有所思考,更想有所作为,于是将自己投身于更加广博的史学研究中。她主持的国创计划项目《困境与突破:民国至新中国初期江浙地区女性商人研究》,关注性别史和生命史的价值,创造性地将教学设计加入成果,获评省级立项,目前中期阶段获评良好。
在外出进行参观时,李高美敏锐地捕捉了当下的热点,窥探到了湖北省博物馆的热点下武汉被隐匿起来的非国有博物馆。为了探寻实际情况,她和团队花费了4-5个月进行走访和调研。博物馆数量之多,跨度时间之长,工作之繁复,给项目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与困难。“但是我觉得做研究想有成就,可能就是需要吃一些很难忍受的苦。”一次又一次地打磨、修改、抛光都是心血的付出,也是意义的实现与理想的靠近。挑战杯项目《文博热下的冷思考:武汉市非国有博物馆的运营现状与高水平发展路径探究》在目前的助推阶段已获得多项学院唯一荣誉,也被立项为校级暑期重点实践队。
历史给予她洞察社会的方式,实践经验给予她从容不迫的淡定与毅力,正如史铁生所言的“所有这一切都经过我而熔铸、成为我”,在追求卓越的过程中她也成就了更好的自己。
纵有千山,不能限也
“我坚信只有立下凌云的志向,才能翻越更高的山峰,遇见更美的风景。”她从不给自己的人生设限,用行动来促进自身的成长,以行促知,知行合一。她积极参与各项志愿服务,累计志愿时长近百小时;参加企业外语演讲比赛,并获得全省第二名的好成绩;走进社区策划宣讲活动,与居民深入沟通交流,撰写了近万字的调研报告。这些只是她所经历的冰山一角,她深知,真正的智慧不仅蕴藏在字里行间,更藏匿于山川湖海、人间烟火之中。对于未来,她想出去走走,亲眼看看这个世界。不局限于书本之间,而是在更宏大的视角下,开展对知识最生动的实践,对世界形成更深刻充分的认知。
“如果你真的热爱一件事,那就排除万难的去做,不要被世界困顿。”李高美的话语是对“行胜于言”最生动的诠释,提醒着每一位追梦人,唯有行动方能不负韶华。纵此处有千山,不能限我心,不能限我行也。她希望未来也能保持热爱,肆意向前,让心灵与脚步一同跨越千山万水,探索这个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审读人:梁方勇 李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