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大青年讯(通讯员 黄希阳 吴玥彤 马天耀)为提升学生音乐素养水平,培养创造性思维,7月16日至7月20日,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萤火服务队队员黄希阳为孝昌县关王小学的学生们带来了一系列别开生面的自制乐器课程,让纸张和易拉罐在巧手中变身“乐器”,奏响欢乐旋律。

图1 黄希阳授课
在“一张纸的音乐魔法——自制卡祖笛”课程中,黄希阳用一张纸的奇妙变化,带领孩子们开启了音乐探索之旅。为充分利用课堂时间,黄希阳用提前录制的分段教学视频作为辅助,以视频形式清晰呈现了纸张裁剪的角度、卷折的松紧、笛膜粘贴的位置到固定的技巧的每一步骤。在孩子们跟随视频操作的同时,黄希阳穿梭在课桌间,时而蹲身帮孩子调整纸筒弧度,时而轻声提醒学生粘贴细节,耐心的指导让孩子们的制作越发顺利。视频教学的直观性与老师的现场指导相结合,帮助每个孩子清晰掌握制作要领。

图2 黄希阳指导学生
集体合奏是课程的高潮。所有孩子都拿着自己的“成果”——一支支形态各异却充满心意的纸制卡祖笛,黄希阳带领大家再次奏响《猪猪侠》主题曲。教室里回荡着孩子们用自制卡祖笛吹奏的旋律,欢快的乐声中是他们成功的喜悦。
在自制易拉罐乐器的课堂中,黄希阳手持自制的易拉罐乐器轻轻吹奏,用这简易乐器完整演奏了《铃儿响叮当》。熟悉的旋律搭配独特的音色,让同学们听得入神,纷纷举手想要尝试,课堂氛围十分活跃。
本节课黄希阳同样采用视频教学的形式展开制作教学,从易拉罐的清洗、修整到如何调整音高,每一步都讲解得直观易懂。视频中拆解的操作步骤,让同学们对制作原理一目了然,孩子们纷纷拿起手边的易拉罐进行操作。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黄希阳设置了两个个吹奏进阶挑战。在用易拉罐吹出声音挑战中,同学们鼓起腮帮反复尝试,教室里不时响起“噗噗”的试吹声,掌握诀窍的孩子们兴奋地举起手展示;第二个挑战是吹出不同音高,在黄希阳的耐心指导下,学生们慢慢摸索到食指按压的力度与位置的奥秘,逐渐能吹出简单的音符。当大部分同学都掌握吹奏技巧后,黄希阳播放起《铃儿响叮当》的伴奏,教室里瞬间响起此起彼伏的吹奏声。学生们跟随节奏一边吹奏一边轻晃身体,欢乐而整齐的旋律在教室响起。
自制乐器课程将环保理念与音乐教育巧妙结合,不仅教会学生们用双手赋予废旧材料新的生命,更在探索音高、合奏乐曲的过程中提升了动手能力与创造能力。萤火服务队将不断创新课程形式,以趣味引导实践,让学生们在挑战中感受创造的乐趣,在乐声中体会合作的意义,于细微处播撒对音乐与生活的热爱。
审读人:梁方勇 戴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