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知为炬 青史耕乡:历史优师的 基层教育实践录

时间:2025-07-23 20:32 来源:历史文化学院 作者:侯雅琳 韦秀英 吴鑫晔 廖家俊 编辑:李旭垠 点击:

为响应“提高乡村教育质量是对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的深化,是振兴乡村教育的核心和终极目标”的号召,7月5日至22日,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203优师计划班的同学们前往河南省商丘市宋胡同小学,开展为期18天的乡村支教活动。在“扎根基层,做勇于担当新青年;知行合一,当立德树人大先生”的信念引领下,他们组建了“行知”优师计划暑期实践队(以下简称 “行知”优师实践队)。

华大青年讯(通讯员 侯雅琳 韦秀英 吴鑫晔 廖家俊)为响应“提高乡村教育质量是对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的深化,是振兴乡村教育的核心和终极目标”的号召,7月5日至22日,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203优师计划班的同学们前往河南省商丘市宋胡同小学,开展为期18天的乡村支教活动。在“扎根基层,做勇于担当新青年;知行合一,当立德树人大先生”的信念引领下,他们组建了“行知”优师计划暑期实践队(以下简称 “行知”优师实践队)。

在活动期间,“行知”优师实践队按需定制课程体系,让学生的兴趣在乡土大地上绽放光彩。此次支教的课程设计紧密扎根乡土实际,聚焦补齐素质教育短板的迫切需求。实践队不仅开设艺术类、心理类等多元课程,更将河南地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让孩子们在熟悉的文化氛围中培养创新思维、挖掘自身潜能,素质教育的种子在乡土课堂悄然生根。

图1 队员讲解脸谱文化

7月10日,“行知”优师实践队分为7个调研小组,走进宁陵县孔集乡多个家庭开展家访调研,乡村教育的真实图景逐渐清晰。家访中发现,乡村孩子对多元发展有着强烈渴望;但对多数家庭而言,乡村小规模学校仍是孩子接受教育的唯一选择。对此,当地政府与学校正积极破局:宋胡同小学已与青岛优质教育资源建立线上联动,定期开展素质课程,为乡村教育注入外部活力。

图2队员与家长进行交流

7月11日,宁陵县教体局关工委执行主任王修信一行来到宋胡同小学,调研“行知”优师实践队夏令营开展情况,亲切慰问实践队员。王修信深入教学一线,察看武术课、植物科普、构图与像素原理等特色课程的教学情况,详细了解课堂互动模式与教学成效。座谈会上,他介绍了宁陵县人口结构与教育资源布局现状,强调教育帮扶对乡村振兴的关键作用,希望实践队深耕兴趣素养类课程,助力乡村儿童全面发展,为县域教育持续注入新动能。

图3王修信了解课堂情况

“优师计划”是破解乡村教育困境的关键举措,持续为乡村教育注入新活力。这一政策的核心价值,正在于让教育真正扎根乡土、服务乡土。乡村教育需要的是愿意深耕基层的“耕者”,而非短暂停留的“过客”。当优师计划生真正扎根基层,“让农村孩子在家门口接受高质量教育” 便不再是遥远的口号。以行知精神为火炬,以优师力量为光亮,这片乡土终将耕耘出教育的美好未来,让每个乡村孩子都沐浴在公平优质教育的阳光里。

审读人:梁方勇 戴睿 李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