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大青年讯(通讯员 邱亚航 吴玥彤)为助力学生筑牢文化自信根基,感受音乐的独特魅力,提升其审美能力,7月21日上午,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萤火服务队队员余佩琦、林诗妤为孝昌县关王小学的学生们带来了一堂婉转悠扬、声情并茂的葫芦丝课。本次课程旨在让孩子们在丝竹雅韵中体悟民乐之妙,涵养专注力与艺术感知力。

图1 余佩琦介绍葫芦丝
课程伊始,余佩琦先展示了葫芦丝、巴乌实物,她举起乐器,让学生们近距离观察其外形,随后结合精心制作的PPT,生动细致地讲解起两种乐器的构造——从葫芦丝的主管、副管到吹嘴,从巴乌的音孔到簧片,每个部件的功能和结构都清晰呈现,通过她的讲解,同学们对葫芦丝的构造有了清晰的了解。在介绍民族文化背景时,余佩琦娓娓道来,讲述了葫芦丝与傣族、彝族等少数民族生活的紧密联系,以及它在节庆、祭祀等民俗活动中扮演的角色。
为了让学生们更直观地感受葫芦丝的魅力,余佩琦播放了《月光下的凤尾竹》《彩云之南》等经典曲目的片段。悠扬婉转的旋律在教室里回荡,孩子们的眼神中充满了对学习葫芦丝的向往与好奇。播放结束后,余佩琦适时提问同学们对于这些曲子的感受,同学们都积极分享着自己的感受,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图2 林诗妤授课
随后,林诗妤带领同学们正式进入学习环节。她先示范了葫芦丝的标准拿法:双手自然弯曲,拇指托住乐器背面,食指、中指、无名指分别按在对应音孔上,手腕保持放松,身体坐直且与乐器保持适当距离。林诗妤一边讲解,一边走到学生中间,逐个纠正他们的姿势,确保每个孩子都掌握了正确的拿法。
掌握拿法后,林诗妤开始教授吐音和换气技巧。她先放慢速度示范吐音,强调舌尖轻触上颚后迅速收回,发出清晰短促的“吐”音,还让同学们对着镜子观察自己的口型,感受舌尖的动作。她将吐音比作小金鱼吐泡泡,既轻快又有节奏,生动的比喻让孩子们一下子明白了要领,纷纷对着乐器练习起来。在学习换气技巧时,林诗妤示范了几次胸腹联合呼吸法,告诉大家换气要用鼻子和嘴巴快速吸气,把气存到肚子里,呼气时则要均匀缓慢。同学们纷纷点头,并认真练习起来。
最后,林诗妤带领同学们进行集体练习。她先吹奏简单的音符作为示范,接着一边打节拍一边让大家跟着节奏一起吹奏。在林诗妤的耐心指导和鼓励下,孩子们渐渐找到了感觉,原本零散的音符慢慢变得整齐起来,虽然还略显生涩,却充满了童真与活力,教室里回荡着孩子们认真吹奏的声音。
一管传情,乐润心田,丝韵悠扬,童心绽放。这堂葫芦丝课不仅是技艺的传授,更让孩子们在悠扬乐声中学会聆听、学会表达。此次葫芦丝课不仅为关王小学的暑期生活注入了别样韵味,更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热爱民乐、传承文化的种子。萤火服务队也希望通过此类课程,持续为乡村孩子们打开感受艺术的窗口,让民族音乐的种子在指尖流转中生根发芽,让文化自信的火花在稚嫩心田中绽放光彩。
审读人:梁方勇 戴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