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院赴兴山:以美育为笔 绘就乡村振兴青春画卷

时间:2025-07-26 19:33 来源:法学院 作者:钟芙蓉 蔡圆 编辑:李旭垠 点击:

为进一步促进乡村振兴,7月8日至24日,华中师范大学法学院“百所观察”实践队在宜昌市兴山县开展了一系列助力美丽乡村的实践活动。在本次实践中,实践队创新性地采用“艺术赋能+法治护航”双轨并行模式,展开了主题墙绘创作、多元美育课堂、香溪河“护江行动”、昭君村文化寻访等活动,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华大青年讯(通讯员 钟芙蓉 蔡圆为进一步促进乡村振兴,7月8日至24日,华中师范大学法学院“百所观察”实践队在宜昌市兴山县开展了一系列助力美丽乡村的实践活动。在本次实践中,实践队创新性地采用“艺术赋能+法治护航”双轨并行模式,展开了主题墙绘创作、多元美育课堂、香溪河“护江行动”、昭君村文化寻访等活动,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主题墙绘创作:孩童笔下的香溪河与家乡情

在实践队成员的指导下,孩子们将香溪河的鱼、岸边的柳树等充满童趣的元素搬到教室墙壁上。画作以青绿色调为主,勾勒出清澈河水里锦鲤游弋、岸边垂柳摇曳的生动场景,再现了《水经注》中“香溪水味甚美”的千年盛景。同时,孩子们还将峡口镇的青山与香溪河景观融入画作,家乡美景跃然纸上。

图1: 同学们一起完成美丽乡村墙绘

多元美育课堂:非遗传承与法治教育浸润童心

实践队员带领孩子们用环保材料制作“昭君和亲”“香溪护鱼”等皮影角色,让孩子们在操控竹竿演绎故事的过程中,于光影变幻中感悟传统文化魅力。在法治主题课堂上,队员指导学生用黏土制作法槌、天平、“公平正义”字样等作品,使法治精神通过指尖创作深植童心。结合国家级非遗“金漆镶嵌”技艺,队员还带领孩子们调制天然漆,在扇面绘制昭君簪花、香溪渔舟等图案。此外,队员将法治教育融入音乐课,《宪法伴我们成长》手势舞、《少年中国说》朗诵等活动在课堂开展,孩子们充满法治信仰的歌声在教室里回荡。

图2:同学们在实践团成员指导下完成的手工作品

香溪河“护江行动”:微改造与生态普法并行

实践团队沿香溪河开展“护江行动”,通过微改造激活环保动能。队员们一同拾捡河边的垃圾,分类后改造成艺术装置“溯游之鱼”。同时,团队开展法治入户宣传,向村民分发长江保护传单,详细讲解长江禁渔政策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累计覆盖200余人次。有村民表示:“在实践队宣讲之前我们并不了解排污治理的必要性,活动之后才体会到环境治理的重要性。”

图3:实践团成员沿着香溪河进行微改造行动

昭君村文化寻访:记录法治乡村的童梦与需求

在昭君村,实践队开展主题调研及文化体验活动。队员们记录下留守儿童绘制的“我心中的乡村法治”主题画作:天平托起青山、法槌化作禾苗……一幅幅作品展现着孩子们对法治乡村的美好憧憬。团队还赴昭君镇司法所开展调研,发放问卷87份。访谈中发现,基层工作者需要“生态补偿机制”“非遗知识产权保护”等政策解读的培训,队员们也据此撰写了《乡村法治服务报告》。

图4:实践团成员奔赴昭君村开展主题调研活动

本次实践活动,彰显了大学生志愿者在助力“美丽乡村”建设、艺术助力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未来,“百所观察”实践队会继续发挥助力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以青春力量绘就了宜居宜业美丽乡村新画卷。

审读人:万枞 张永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