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青访谈

毕业秀人物专访:孟小暄团队——携手面风雨,成长岁月中

时间:2018-06-17 19:11    来源:华大青年网    作者:王祎    点击:
有这样一个毕业生团队,科研作品《衔春燕归巢,乡村换新貌》获得第十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全国三等奖,其核心成员七个人,专业成绩均名列前茅,除一位2015级的学生外,其余六人均为2017届毕业生,四人保研至中国社会科学院、武汉大学等顶尖院校,两人出国留学——这就是来自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以孟小暄为主要负责人的团队。

 


有这样一个毕业生团队,科研作品《衔春燕归巢,乡村换新貌》获得第十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全国三等奖,其核心成员七个人,专业成绩均名列前茅,除一位2015级的学生外,其余六人均为2018届毕业生,四人保研至中国社会科学院、武汉大学等顶尖院校,两人出国留学——这就是来自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以孟小暄为主要负责人的团队。



成立伊始:兴趣驱动,能力使然


在大一学年,除了认真学习,他们几个都将校园生活过得丰富多彩、各有特色,比如孟小暄参与了校内科研立项、桂子山“创业梦想秀”等活动;孟小暄、龙思瑶、董涵敏同为院学生会组织部成员,三个人经常一起做任务,共同工作,渐渐熟悉起来,这也成为三人组队参加“挑战杯”比赛的重要原因。



 

由于大一跟着学长学姐参加“挑战杯”比赛,在这方面有了一定的经验,大二上学期的时候,孟小暄就萌生出了自己组队参加“挑战杯”的想法,于是便拉上其他专业拔尖的同学组建了这个小团队。



近年来国家大力号召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农民工返乡创业成为时下热点,这自然也受到了经常浏览新闻的孟小暄的关注。孟小暄团队觉得,作为高校学子,理应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应该在返乡农民工创业方面做一些有价值的研究,进一步挖掘其中的科研价值,为国家在改善返乡农民工创业与再就业上做出自己的贡献,于是,怀着这样的初心,他们开始了长达两年的漫漫科研路。



对于团队的分工,孟小暄介绍到,除了自己要比其他人多负责统筹协调等系统工作外,其余人的工作量大多是平摊。此外,分工类型也会考虑个人优势和专业强项,比如来自金融工程专业的陈昭和财务会计专业的邓玉民负责数据的分析与处理;长期在校学生会工作的李静宜会更多涉及宣传、采访等工作。当被问及团队的最大特点时,团队成员的回答几乎都是:优秀和有凝聚力。


经历低谷:咬牙坚持,共渡难关


六位成员都是各自专业的佼佼者,都很有进取心,在长达两年的科研过程中,他们也会在学业上相互帮助,共同进步。



陈昭回忆到,“在我备考雅思的那段时间,其他同伴为了照顾我的特殊情况,尽量分担了我的工作,使我能在那一两周里专心复习备考。”这样的事几乎每个成员都遇到过,说起小伙伴们对自己的帮助和体谅,每个人的言语中都是满满的感激。



和所有科研经历一样,孟小暄团队也有过迷茫和无望,也经历过一段低谷期。



在校赛中,对于《燕归巢》项目,评委老师的认可度并不是很高,并且认为该作品仍有很大的改进空间。他们自己也发现,真正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很少,调研面很窄,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他们又对作品进行重新打磨、做进一步修改,将调研对象扩展到返乡再就业的农民工。



这次大改,几乎推翻了原有的框架和认识,等同于从头再来。那段时期,由于时间紧迫,几个人几乎不眠不休,整天坐在十号楼写材料。



虽然整个调研过程充满了艰辛,但团队成员没有一个人想要退出,也没有一个人说给丧气话,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要尽自己做大的努力把这个项目做好,坚持一下总会有更好的结果。终于,“柳暗花明又一村”,他们不仅冲进了省赛,更是以省赛一等奖的好成绩进击国赛。再回首,虽然这段时期艰苦卓绝,但同样因大家的坚持和共同努力而变得难以忘怀。


终得圆满:不负初心,继续前行


挑战杯国赛三等奖的好成绩和诸多荣誉的获得,固然有农民工创业的选题紧扣时事热点等客观原因,但更重要的还是人的参与。成员的互相帮助、突出能力、充足的专业知识、共同目标的存在都是成功必不可少的因素。



这支团队成就了这个项目,在一定程度上,这个项目也成就了他们。



 

《燕归巢》项目历时两年,几乎跨越了团队成员大学生涯的一半时期,从最开始的懵懵懂懂到后来的熟练自如,从最开始的相互磨合到后来的默契一致,团队在成长,他们也在不断成熟。



在做项目的过程中,他们逐渐学会了如何提高效率和探索新的思维方式,真正体会到实践出真知的含义,逐渐明白自己的未来道路该如何走下去。也许是受本次科研项目的影响,孟小暄在保研到社科院时选择了农村经济专业。



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会更多留意与农民工相关的问题,这份社会责任感也是这个项目留给他们每个人根深蒂固的影响。



在这个团队中,他们不仅收获了优异成绩和深厚友情,更多了一份对人生和对社会的思考。



为了项目而争论不休、一起熬夜写材料、在网上寻找并分享资料、在上海街头畅游玩乐……这些与大学、与朋友、与团队、与项目、与团队有关的点点滴滴,都永远镌刻在他们脑海中,停留在他们心里,再也挥之不去。



谈到对未来的规划,几个人都选择读研深造。邓玉民和陈昭带着“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情怀远赴英国,龙思瑶和董涵敏分别进入武汉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继续学习,孟小暄北上北京,进一步研究中国农村的经济问题,李静宜则选择先去支教一年,再读研。



如今, 作为毕业生的他们,已经收拾好行囊,将与同伴的情谊珍藏在心底,将在调研过程的收获印刻在脑海,将对大学生涯的怀念镌刻在心灵深处,各奔东西,继续前行。



四年的光景,很短,短到只是人生长河里的一瞬;四年也很长,长到可以历经风雨,而后向着未来,满载前行。









编辑:黄镓慧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最新发布

点击排行

华大青年微信
华大青年b站

版权所有:共青团华中师范大学委员会 邮政编码:430079
 E-mail:ccnutw@qq.com  联系电话:027-67867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