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大青年讯(通讯员 丁文佳)从十堰郧县学堂梁子遗址出土的、边缘布满明显锤击痕迹的砾石砍砸器,到随州叶家山惊世发掘的西周早期青铜提链壶,从荆州天星观二号楚墓出土的精美彩绘云纹漆耳杯,到鄂州百子畈窑址出土的北宋青白釉刻花瓷盏,7月11日,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探寻荆楚文化实践团队用近7小时系统性地了解湖北省博物馆“极目楚天”展厅跨越数千年时空的湖北历史文化图景。

实践队员在湖北省博物馆集体合照
刚一进入极目楚天展厅,团队即在“文明星火”单元驻足,学堂梁子遗迹旁放置的数十件石器标本。该标本虽粗朴,但它的破裂面上有典型的疤疤相叠特征,这是古人反复剥片取刃的技术证据。从这类重型工具,到同期展柜里郧县猿人头骨化石旁、稍晚阶段的小型刮削器,再到屈家岭遗址出土的磨制规整的石斧,工具尺寸在变小,制作精度却在提升,湖北先民适应与改造自然的能力迭代历时百万年。
实践队员参观极目楚天展列
随着对展厅的进一步探索,团队发现秦汉以来的实物展陈印证了湖北在大一统格局中的融合与贡献。江陵凤凰山汉墓的精美漆器群代表了南北文化交流成果,同时鄂州百子畈窑址出土的北宋“大观”纪年青白釉瓷,与同期展出的三峡库区宋代沉船出水瓷器并置,揭示了长江水道在宋元时期作为商贸大动脉的核心作用,其历史地位与今日建设长江经济带黄金水道的战略价值形成古今呼应。
实践队员参观唐宋时期荆楚文化陈列
而极目楚天——明清近代展区则更直观呈现湖北的地理枢纽价值。明梁庄王墓的金带饰、清光绪《长江中游水道测绘图》原件、汉阳铁厂铁轨残件等系列展品,实证了湖北依托长江、汉江黄金十字水道,在盐铁专营、内河运输及近代工业化中的关键角色。展厅内复原的清武昌府城沙盘与汉口租界模型,其空间布局清晰展示出两江交汇处的天然地理优势,与当前国家推进以武汉为引领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战略高度契合。
实践队员参观明梁庄王墓出土文件陈列
本次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探寻荆楚文化实践活动是积极响应国家关于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战略部署的具体行动。团队通过辨识、记录从石器、青铜器、漆器、瓷器到近代工业遗存的材质、工艺、纹饰及空间流动轨迹,系统性地梳理了湖北历史发展的关键节点与文化特征,尤其关注其依托长江水脉形成的商贸网络、文化交融与治理实践。
审读人:潘广炜 袁文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