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湖北省博物馆 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

时间:2025-07-12 21:45 来源: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 作者:徐德芬 谢发金 高赵梦真 编辑:张玉鑫 点击:

7月6日,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以下简称:政国)“荆楚遗韵”实践队三名成员走进湖北省博物馆,以调研文物、沉浸式探索的形式,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华大青年讯(通讯员 徐德芬 谢发金 高赵梦真)7月6日,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以下简称:政国)“荆楚遗韵”实践队三名成员走进湖北省博物馆,以调研文物、沉浸式探索的形式,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为深度挖掘荆楚文化与中华文化脉络,积极响应“学思践悟习近平文化思想”号召,政国“荆楚遗韵”实践队依次参观了四个展厅。

探寻编钟里的礼乐文明。实践队首先聚焦展厅中央的曾侯乙编钟,围听讲解员解读编钟在祭祀、宴享中的礼器意义,当得知其声学设计融合多学科智慧时,队员小徐感叹:“亲眼见到编钟,才真正触摸到中华文化‘乐以安德’的深厚底蕴,它让抽象的历史变得可听可感。

图1 一楼“曾侯乙编钟”展厅

欣赏文物里的楚韵风华。展厅以文物与场景复原串联起楚国八百年兴衰史。队员们与讲解员探讨楚文化对中原文化的融合创新,如楚式青铜礼器在形制上的突破,深刻认识到文化传承需兼具守正与创新。

图2 二楼“楚国八百年”展厅

了解千年利剑的工艺密码。被誉为“天下第一剑”的越王勾践剑,历经2400余年仍寒光凛冽。队员们深入了解其独特的金属配比与表面防锈技术,更被“卧薪尝胆”的历史典故所触动——这把剑不仅是工艺奇迹,更是中华民族坚韧精神的物质载体。越王勾践隐忍不屈最终成就霸业的传奇,激励着后人砥砺前行,更让“自强不息”的品格在中华大地上代代相传。

图3 三楼“越王勾践剑展”

见证民族交融的历史。该展览清晰梳理出从新石器时代跨越至近现代的荆楚文明发展脉络,直观呈现湖北在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进程里的突出贡献。队员们凑近观察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上简单却蕴含深意的纹理,那是远古先民生活与智慧的结晶,也是民族文化最初交融的印记。步入 “促进大融合” 单元,以 “九省通衢” 交通网络为切入点,队员们看到了茶、盐贸易相关的文物,它们见证了不同族群间因商贸往来而日益紧密的联系,领悟到多元文化碰撞能催生出新的文化活力。“维护大团结” 单元聚焦辛亥革命与武汉抗战时期的文物,队员们被湖北人民携手全国各族同胞共御外侮的英勇事迹深深打动。这些文物承载的是民族大义与团结抗争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生动写照。

图4 特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展”

 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古,而是像楚文化兼容并蓄那样,让传统与当代对话。实践队成员表示,将以此次参观为起点,把调研中提炼的荆楚文化精神转化为具体行动,做创新实践者,从楚文化“敢为天下先”的特质中汲取灵感,思考如何让文物“活起来”,让习近平文化思想在“见物、见人、见精神”的实践中落地,让荆楚遗韵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审读人:潘广炜 袁文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