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党课:追寻红色记忆 追寻生态魅力

时间:2025-07-06 20:01 来源: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 作者:张若凌 张楠凤 编辑:邱亚航 点击:

为深化党史学习教育、传承红色基因,同时实地感受国家重大战略建设成果,7月1日,由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以下简称:政国)全体党委委员、教工党支部书记、学生党员骨干组成的“知行”社会实践队赴河北雄安新区及白洋淀景区开展“红色文化+生态发展”主题参观活动。团队先后探访雁翎队纪念馆、嘎子村、荷花大观园及雄安站,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开启了一场沉浸式学习之旅。

华大青年讯(通讯员 张若凌 张楠凤)为深化党史学习教育、传承红色基因,同时实地感受国家重大战略建设成果,7月1日,由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以下简称:政国)全体党委委员、教工党支部书记、学生党员骨干组成的“知行”社会实践队赴河北雄安新区及白洋淀景区开展“红色文化+生态发展”主题参观活动。团队先后探访雁翎队纪念馆、嘎子村、荷花大观园及雄安站,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开启了一场沉浸式学习之旅。

重温红色记忆,赓续抗战精神

芦苇荡中寻战迹,雁翎精神映初心。上午实践队抵达雁翎队纪念馆,师生党员共同参观了历史实物,观看了媒体影像。一件件斑驳的历史实物,以及馆内全息投影复原的作战场景,生动还原了雁翎队利用芦苇荡天然屏障开展游击战的传奇。实践队还了解了冀中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文化抗战力量,如《荷花淀》《白洋淀纪事》《雁翎队之歌》等40余部文学艺术作品。这些作品以“战地速写+诗意叙事”的独特风格,将雁翎队传奇战史代代传颂。

(图1 实践队成员参观雁翎队纪念馆)

嘎子村里忆童影,水乡儿女铸忠魂。在结束雁翎队纪念馆参观后,实践队走入以抗日小英雄“张嘎子”为原型的嘎子村。这座村灰砖小巷纵横交错,户户相通,形成“进可攻、退可守”的天然作战网络。游览过程中,实践队直观地感受到那段烽火岁月里军民团结抗敌的英勇。

(图2 实践队成员认真聆听讲解员讲解)

漫步荷花大观园,领略生态之美。在结束嘎子村行程后,实践队乘舟驶入白洋淀荷花园。作为华北最大的湿地生态园,千亩荷塘中“红千叶”“大洒锦”等珍稀品种的荷花竞相绽放,芦苇丛中不时有白鹭掠过水面,呈现“接天莲叶无穷碧”的盛景。事实上,这看似静谧的水乡图景不仅蕴含生态之美,更承载着革命历史的印记,暗藏“水上长城”,“荷花是盾,芦苇是剑”。生态之美与精神之魂,在此浑然一体。白洋淀的荷香,不仅滋养着华北平原的生态命脉,更浸润着一代代人对家国的赤诚。

雄安站里观新变 时代脉搏跃眼前

7月1日下午,实践团队走进雄安新区的雄安高铁站,在这座“未来之城”的枢纽工程中,触摸时代发展的强劲脉搏。

(图3 实践队成员参观雄安站)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雄安站是雄安新区的交汇车站,要进一步完善联通雄安站和雄安新区的交通‘微细血管’。”作为轨道上的京津冀重要一环,雄安站不仅打通了进京通道,更成为津冀两地互联互通的“黄金枢纽”。十年前,京津冀协同发展还是蓝图;十年后,雄安站已让“一小时通勤圈”成为现实。这里不仅是交通枢纽,更是“站城一体”理念的实践场。雄安站以绿色建筑标准打造,将双碳目标融入每一处设计,精准匹配旅客需求。这些细节,正是“雄安质量”的生动注脚。雄安站,这座承载希望的枢纽,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浪潮中,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壮丽篇章。

探寻雄安发展足迹,触摸时代前进脉搏;漫步白洋淀碧水长天,感悟生态振兴伟力。此次实践不仅是一次党性教育,更是一场深刻的“大思政课”。未来,“知行”社会实践队将持续把所见所悟转化为攻坚克难、开拓创新的奋进动能,积极投身新时代的建设,谱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篇章。

审读人:潘广炜 袁文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