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乡寻访”团队赴凉山甘洛县探索彝族文化

时间:2025-08-11 20:40 来源:心理学院 作者:陶涌 冼梓烙 编辑:刘艺虹 点击:

8月1日至5日,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彝乡寻访”团队(以下简称“团队”)深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县,在当地政府大力协助下,开展了一场聚焦脱贫攻坚成果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地调研实践活动,旨在为甘洛的文化传播与发展贡献青年智慧。

华大青年讯(通讯员 陶涌 冼梓烙)8月1日至5日,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彝乡寻访”团队(以下简称“团队”)深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县,在当地政府大力协助下,开展了一场聚焦脱贫攻坚成果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地调研实践活动,旨在为甘洛的文化传播与发展贡献青年智慧。

行程伊始,团队便将目光投向乡村振兴的基层实践。在甘洛县农业农村局科教站,团队成员与站长夏蓉进行了深入交流。团队了解到,当地将高素质农民培训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抓手,秉持“以农民为中心、服务产业、注重质量、适度竞争、创新发展”的原则。夏蓉特别分享了其克服困难的工作方法:面对积极性不高的村民,她坚持深入田间地头走访,精准调研产业现状和种养殖户的实际需求,据此量身定制培训方案,力求服务直达民生所需。团队成员通过这次交流,深刻体会到基层工作的艰辛与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的复杂性和必要性。

图1:采访科教站站长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化利用是团队此行的重要实践内容。8月3日,团队实地探访了甘洛县“彝针彝线”刺绣专业合作社,这里承载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刺绣的传承使命。在合作社内,团队成员被色彩浓烈、风格粗犷的彝族刺绣深深吸引。他们仔细考察了运用在服饰、布包上的各式精美绣品,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这些纹样不仅是彝族千年历史积淀的体现,更融入了对山川草木的崇拜与自然灵感,与蜀绣、苏绣的细腻风格迥异,展现出高山民族特有的厚重与奔放。团队成员观察到,纹样多包含华丽的建筑、珍稀的花草、壮丽的山水等元素,每一针每一线都寄托着彝族绣娘对家人和族群的深厚情感与美好祈愿。

图2:观赏彝族刺绣服饰

团队有幸拜访了国家级传承人阿西巫之莫的丈夫阿布木基。他介绍道,在传承人阿西巫之莫的带领下,合作社已培养了近万名绣娘,使甘洛当地许多妇女能够利用农闲时间从事彝绣,有效补贴了家庭收入。团队成员真切感受到,“彝针彝线”合作社成功地将古老的彝绣技艺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成为非遗保护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紧密结合的生动典范。

图3:采访阿布木基

8月4日,在政府工作人员陪同下,团队专程拜访了彝族漆器传承人李浩磊的工作坊,近距离观察这项面临传承挑战的精湛技艺。团队成员观摩了漆器制作的部分流程。李浩磊介绍,甘洛漆器以水牛皮为胎,需经数月流水浸泡去脂,再箍模阴干打磨成器型。其后,需反复髹涂7至8层野生土漆,方能达到黑亮如镜的效果。最后,匠人使用朱砂、雄黄等天然矿物颜料,在漆器表面绘制具有民族特色的纹样。团队成员注意到,漆器虽为生活用品,但其简约而强烈的黑、红、黄三色极具象征意义:黑色代表天地之本,庄重威严;红色象征热情、勇敢与豪放;黄色则寓意光明与希望。

图4:采访李浩磊

然而,精美的漆器背后是巨大的时间投入和技艺门槛。李浩磊坦言,一件漆器从备料到完成,耗时往往长达数月甚至一年,且繁琐的上漆、绘画工艺难以吸引年轻人学习。团队成员在传承人的工作坊里,目睹了精美绝伦的成品,也深刻感受到了这门古老技艺在现代化浪潮中传承的紧迫性与艰巨性。这场面对面的交流,让队员们对非遗保护的现实困境有了更为直观和深刻的认识。

此次甘洛之行,对“彝乡寻访”团队而言是一次满载收获的深度实践。团队成员不仅实地了解了甘洛县在乡村振兴道路上取得的积极进展,特别是高素质农民培训的创新实践,更亲身体验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刺绣和漆器的独特魅力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生存状态。团队见证了彝绣通过产业化路径成功赋能乡村妇女、助力脱贫增收的生动案例,也直面了漆器传承后继乏人的严峻现实。

此次调研实践活动引发了团队深层次的思考,每一项珍贵的传统技艺,都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精神信仰和审美追求。如何让这些深植于乡土的文化瑰宝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如何吸引更多力量关注并参与到守护与创新中来,是此行留给每一位队员的重要课题。团队成员表示,全体成员将系统整理实践成果,为促进彝族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贡献青年学子的智慧与力量。

审读人:丁玉斌 刘幽悠


上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