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韵探“布宫经验” 华师学子走进布达拉宫

时间:2025-08-11 20:03 来源:文学院 作者:邢鈺婷 编辑:刘钰姗 点击:

2025年8月7日,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暑期社会实践队“知行合韵·布宫筑梦”调研小队深入世界文化遗产布达拉宫,开展以“学实践悟习近平文化思想”为主题的深度调研。队员们聚焦布达拉宫文物保护的创新技术与文化传承模式,通过专业访谈与实地考察,探寻雪域圣殿守护千年瑰宝的“布宫经验”。

华大青年讯(通讯员 邢鈺婷)2025年8月7日,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暑期社会实践队“知行合韵·布宫筑梦”调研小队深入世界文化遗产布达拉宫,开展以“学实践悟习近平文化思想”为主题的深度调研。队员们聚焦布达拉宫文物保护的创新技术与文化传承模式,通过专业访谈与实地考察,探寻雪域圣殿守护千年瑰宝的“布宫经验”。

图1 小队队长扎西曲吉(右)与当地负责人合影

在专职讲解员旦央的引导下,实践队首站走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展”。一件件承载汉藏交融历史的珍贵文物与详实史料,生动诠释了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旦央深入解读布达拉宫作为民族团结象征的深层内涵,队员们深刻体会到文化遗产在凝聚民族认同中的磅礴力量。“展览不仅是历史的回响,更是新时代中华文化根脉相连的鲜活见证”,队员在调研笔记中提到。

图2 讲解员旦央为实践队讲解

带着对历史的敬畏与对未来的思考,小队将目光投向文物保护的科技前沿。在布达拉宫管理处数字中心,负责人李景飞老师为队员们展开对了“文物数字化”的介绍。高清三维激光扫描精确捕捉建筑与文物的每一处细节,多光谱成像技术让褪色的壁画重现昔日瑰丽,海量数据构建起的精准数字档案库为永续保护与研究提供了坚实保障。“数字化不只是为了存档,它为我们后续的研究、修复工作,乃至更广泛的文化传播都打下了坚实基础,打开了新的可能性”,李景飞强调。通过科技手段,不可移动的布达拉宫被“搬”进虚拟世界,千年瑰宝的生命得以跨越时空限制,在数字空间获得永恒。队员们进一步近距离观察操作设备,感受数字建模成效,深刻体会科技创新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带来的革命性变革。

图3 数字中心李景飞(右)接受采访

调研并未止步于数字世界。在维修中心,队员们得以窥见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在文物保护实践中的精妙融合。专家们介绍了如何严格遵循古法,同时运用现代材料科学和分析技术,对古老的木构件、壁画、金顶等进行“最小干预”的科学修复。队员们了解到,管理处还积极组织文物保护知识进校园活动,特别是深入边境地区学校,将守护文化根脉的种子播撒在青少年心中。这一活动展现了文化保护事业惠及民生、凝聚共识的深远意义。

本次实践将课堂延伸至雪域之巅。队员们在行走中体悟习近平文化思想关于“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实践要求。他们触摸布达拉宫以传统土木石结构抵御高原严苛气候的建筑智慧,感受数字化技术赋予古老文物的新生,更感动于文化守护者深植边疆的赤忱。

“布宫筑梦”之旅,是华师学子践行文化强国使命的青春答卷。队员们表示:将把“布宫经验”凝练为扎实成果,为文物科学保护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贡献青年智慧,让文化自信的基石在新时代愈加坚固。

审读人:崔宏博

上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