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大青年讯(通讯员 曹云)2025年7月1日至2日,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辅导员秦曰涵带领学生团队深入武汉历史文化街区黎黄陂路,围绕“文化数字化背景下的历史建筑保护与活化利用”展开专题调研。此次调研聚焦如何以数字技术赋能城市文脉传承,为历史街区注入时代活力。
调研首日,团队与街区负责人展开深入座谈。负责人详细介绍了黎黄陂路作为“街头博物馆”的独特价值,并重点解读了17栋核心保护建筑的历史脉络。这些建筑风格多元,承载了武汉近现代城市发展史。“资料散落、活化形式单一、公众认知度待提升”,负责人坦言当前保护利用面临的关键挑战,引发团队深思。

(图注:团队成员与街区负责人交流)
面对历史建筑保护与可持续利用这一时代课题,数字化技术正成为破题的关键钥匙。黎黄陂路现存17栋文物保护建筑,每一座都是不可再生的瑰宝。即使岁月侵蚀令实体产生细微变化,数字档案仍可忠实留存其原真状态,为后续保护修缮提供底稿。这不仅是珍贵历史信息的数字化抢救,更为建筑在时光流转中构筑了一道坚固的“数字护盾”。
带着思考,团队实地踏勘了俄国巡捕房旧址、万国医院旧址等17栋核心保护建筑。在巡捕房旧址拱门下,学生们借助平板电脑和专业设备,进行多角度摄影,精确记录了建筑细部。阳光穿过彩色玻璃窗,将百年前的几何花纹投射在斑驳的墙面上,也被清晰地捕捉进数字档案。“每一块花砖、每道木纹都是城市记忆的密码。”秦曰涵现场指导学生时强调,“数字化不仅留存砖瓦,更在抢救建筑承载的集体记忆。”

(图注:街区负责人讲解黎黄陂路建筑历史)
数字化浪潮亦深刻重塑着历史街区的管理运营模式。团队在走访运营方时了解到,黎黄陂路已构建起综合管理数字平台。该平台不仅整合各栋建筑的历史资料,商户预约入驻、特色活动策划等皆可在线高效完成。数字化如同无形之网,使游客服务与商业运营脉络贯通,为历史街区的可持续发展注入全新动能。
在7月2日的总结会上,秦曰涵强调“数字技术不是取代真实,而是搭建历史通向未来的桥梁。”本次调研已产出阶段性成果:团队正构建黎黄陂路建筑文化价值电子图谱,将散落的档案文献与建筑故事融合,搭建“建筑-人物-事件”三维知识图谱。未来“建筑故事”知识库上线后,游客扫码即可聆听砖石背后的城市往事。
此次调研在历史肌理与数字脉搏共振之处寻找答案,为黎黄陂路乃至更广泛历史街区的未来描绘出充满希望的蓝图。科技为舟,文化为帆,历史建筑必能在数字浪潮中焕发持久生命力。
审读人:张文元 秦曰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