珐琅传古韵 童心绘新彩:恩施队开展非遗手工课

时间:2025-07-26 21:08 来源:外国语学院 作者:单文景 蔡依汛 叶涵 编辑:张玉鑫 点击:

为落实“双减”政策精神,推动乡村美育浸润行动,7月22日,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心火支教团恩施队(以下简称“恩施队”)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来凤县百福司镇洞塘坝村开设珐琅彩非遗手工课,以“听历史、绘纹样、贴金箔”三步走的形式,带领当地学生体验六百年前皇家工艺的华美与匠心。本课程由恩施队队员单文景讲授。

华大青年讯(通讯员 单文景 蔡依汛 叶涵)为落实“双减”政策精神,推动乡村美育浸润行动,7月22日,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心火支教团恩施队(以下简称“恩施队”)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来凤县百福司镇洞塘坝村开设珐琅彩非遗手工课,以“听历史、绘纹样、贴金箔”三步走的形式,带领当地学生体验六百年前皇家工艺的华美与匠心。本课程由恩施队队员单文景讲授。

图1:恩施队队员单文景讲解珐琅彩的历史

课堂伊始,单文景借助图片与短视频,向学生们讲述珐琅彩的历史渊源。从元代掐丝珐琅的诞生,到景泰年间的鼎盛发展,再到如今作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学生们聚精会神,认真聆听,领悟珐琅彩的发展过程。

单文景指着课件中的图片,详细解析珐琅彩常见的纹样类型——忍冬纹、如意纹、花鸟纹、龙纹。课堂互动环节中,学生们积极讨论不同纹样代表的含义,在轻松的氛围中加深对珐琅彩文化的认识。

图2:学生们进行贴金箔的关键步骤

经过理论学习,学生们对珐琅彩的创作充满期待。在课堂活动环节,单文景向学生们分发珐琅纹样线稿、彩笔、细毛笔、胶水、刷子和金箔纸。随后,他演示具体操作步骤:先用彩笔给线稿中的纹样涂色,注意色彩搭配的和谐;待颜料晾干后,用洗干净的细毛笔蘸取胶水,沿着纹样的轮廓仔细勾线;最后将金箔纸轻轻覆盖在涂有胶水的线条上,按压平整,等胶水干透后,用软毛刷扫去多余的金箔,纹样便会呈现出精致的金边效果。

单文景一边巡视指导,一边提醒大家注意薄涂胶水的细节。学生们拿起画笔,有的选择用鲜艳的红、黄搭配,还原传统珐琅的热烈;有的则尝试蓝、绿渐变,赋予纹样清新的现代感。在勾线环节,有些学生起初因手抖难以画直,但在老师和助教的鼓励下,他们屏息凝神,反复练习,逐渐掌握技巧。

学生涂色和勾线后,便迎来最关键的步骤——贴金箔。在实操过程中,金箔纸覆盖于涂胶线条上,多余部分被扫去后,原本的线条因金箔附着呈现出光亮质感,类似镶边效果。看着作品,学生们体会到传统工艺的独特美学。

图3:学生展示课堂成果

创作结束后,助教老师组织学生们站在讲台前,轮流展示自己的作品。学生们手捧作品,分享创作思路。一张张线稿在他们的巧手下,变成各具特色的珐琅彩作品,有的色彩鲜明,有的构图精巧,有的金边勾勒得格外工整。单文景在课后总结中写道:“看到学生们从不知道珐琅彩是什么,到独立完成手工作品,不但动手能力和耐心得到了锻炼,而且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便是这节课最大的意义。”

本次珐琅彩美术课程,通过“认知+实践”的模式,让乡村儿童近距离接触非遗文化,在动手过程中提升手部精细动作、色彩搭配能力和专注力。更重要的是,学生们在创作中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提升传承与创新的意识。

乡村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创造力。未来,恩施队将继续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教育资源,设计更多兼具趣味性与文化内涵的课程,让学生们在美的熏陶中全面发展,为乡村教育注入更多活力。

审读人:陈哲 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