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大青年讯(通讯员 叶涵 蔡依汛)为落实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战略部署,充分发挥美育在乡村儿童人格养成中的浸润作用,7月17日,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心火支教团恩施队(以下简称“恩施队”)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来凤县百福司镇宣抚堡村开展“我的情绪怪兽”特色融合课程,将少儿美术与情绪管理教育有机整合。课程由恩施队队员叶涵讲授。
课堂伊始,叶涵以“情绪知多少”为导入,学生迅速列举“喜、怒、哀、惧”等十余种情绪。叶涵随后组织开展“情绪鬼脸”游戏:一名学生抽取卡片并以表情呈现,其余同学竞猜,借此深化学生们对情绪特征的把握。

(图1:课堂进行“情绪鬼脸”游戏)
紧接着,学生们在叶涵带领下走进“怪兽王国”,她结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所提“情绪识别与调节”要求,将情绪以“情绪怪兽”的方式具象化,帮助学生了解各类情绪特征。同时,叶涵引导学生梳理愤怒、恐惧、忧伤等消极情绪的应对策略,确保学生认知、情感与行为三重维度同步提升。
范画阶段,叶涵选取“愤怒”情绪为例,示范如何通过描绘情绪怪兽的形状、神态、颜色等细节,把自己对情绪的感受用画笔表现出来,将抽象情绪转化为具象符号。在范画完成后,叶涵结合自身经验,补充深呼吸、运动宣泄、同伴倾诉等面对愤怒时可采取的策略,使学生在艺术创作的同时习得情绪识别与合理的宣泄方法。

(图2:叶涵示范绘画步骤)
在实践环节,学生依据个人情绪体验,自由选择情绪,并为其创作专属形象:有头顶乌云的“忧伤”;有怀抱阳光的“欢乐”;还有手持炸弹的“生气”……在叶涵的指导下,学生为自己创作的“情绪怪兽”命名,并列举其相关特征。课程尾声,学生依次展示水彩作品,分享色彩、线条、构图与情绪特征的对应关系,阐释创作意图与情绪联结。

(图3:全体成员合影留念)
此次课程采用水彩创作与心理教育双线并行模式,通过视觉艺术与心理教育融合,有效提升学生识别、表达及调节情绪的能力,为乡村儿童心理健康护航。未来,恩施队将继续设计一系列美育与心育的融合课程,坚持“以艺术为媒,以心理为核”,促进学生审美素养与心理品质同步提升,实现美育浸润与心理健康教育同频共振,助力乡村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审读人:陈哲 吴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