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大青年讯(通讯员 张玫妮)2025年9月19日上午,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于五楼会议室举办《服务设计:“解决-重构”需求问题的方法论思考》主题讲座。本次讲座由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设计学学科带头人刘军主讲,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郑达主持,院内师生踊跃参与。讲座围绕服务设计中的视觉关系、审美关系及用户行为依次展开,使在座师生受益匪浅。

刘军的此次讲座以《服务设计:“解决-重构”需求问题的方法论思考》为核心命题,搭建了“视觉关系—审美关系—用户行为设计”的分析框架,三者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形成环环相扣的逻辑链条,并且强调为解决问题设计、为重构问题设计。
在服务设计实践中,需求问题单纯依靠单一维度难以全面破解,而该框架从视觉呈现、审美适配到行为引导三个层面,为从业者提供了系统性的分析路径。
从逻辑顺序来看,视觉关系是服务设计的“表层载体”,决定了用户对服务的第一感知;审美关系是“中层桥梁”,连接视觉形式与生活实际需求;用户行为设计是“深层核心”,直接关乎服务能否真正满足用户需求并实现价值重构。

整个讲座围绕这一框架,通过理论阐释与潜在实践场景结合,让听众理解服务设计不是单一环节的优化,而是多维度协同的系统性方法论。刘军在讲座中,对服务设计的三大核心关系进行了细致拆解,让听众清晰理解各维度的内涵与价值。
视觉关系是服务设计的“表层载体”,核心在于图形元素的形式应用与转换。刘军强调图形元素并非单纯的视觉装饰,而是需根据服务目标与用户特征精准选择,——如手机设计演进中,从1983年Dyna TAC到2007年iPhone,手机外观图形从功能化结构到极简外形,屏幕从无到突出再到信息系统核心,图形元素的应用随用户需求从“通话功能”转向“智能交互”不断调整,其形式转换直观展现了服务设计从功能导向到体验导向的演进。
审美关系是连接视觉与需求的“中层桥梁”,其核心受生活情景问题制约。刘军打破“审美即美学表达”的误区,举例说明:美国铁路公司最初仅关注“列车内饰更新”的视觉层面,而IDEO则从乘客“全旅程体验”的情景问题出发,将审美设计拓展至候车室、订票网站、工作人员制服等全场景,均围绕“乘客出行的便捷性、舒适度、信任感”等情景需求展开,让审美不再是孤立的视觉装饰,而是成为解决需求问题的关键纽带。

用户行为设计是服务设计的“深层驱动”,核心是体验服务的创新思维。刘军以在滴滴夜间独行女性乘车安全设计为例,通过“分享行程”让用户主动传递安全信息、“紧急求助”简化危急时的操作路径、“人像认证”规范司机接单行为,这些设计并非局限于解决单一问题,而是从用户“夜间乘车安全感缺失”的深层需求出发,创新行为逻辑,将被动安全保障转化为主动交互体验,从根本上重构了网约车服务的安全价值,体现了用户行为设计以创新思维驱动服务体验升级的核心作用。
刘军的讲座不仅停留在理论拆解层面,更着重强调三大核心关系在实践中的应用价值,为不同领域的服务需求优化提供了可落地的新路径。
讲座尾声,郑达结合讲座中服务设计的“视觉-审美-行为”核心内容,与刘军展开深度互动探讨。此次讲座不仅为听众带来服务设计的系统理论与实践案例,更启发了大家对服务设计落地应用的思考。刘军凭借扎实的学术积累与前沿视角,为服务设计“解决-重构”需求问题提供了清晰路径,相信未来这些理念方法将在各领域服务优化中发挥作用,助力服务设计实践与行业高质量发展。
审读人:刘倩 张晓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