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大青年讯(通讯员 陈沐涵 杨斐 任梦雅 李高美)琢玉日臻于生光,盈川涓滴至沧海。她凝神治学,用勤耕不辍的日夜给书卷作注;她心如赤子,以孜孜不倦的态度为学院付出;她投身教育,寻高山景行的坦途向未来进发。她就是2023-2024学年度国家奖学金的获得者:历史文化学院(以下简称为“历院”)2021级公费师范生滕思沅。
滕思沅,女,汉族,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历史学(公费师范)2021级本科生,中共预备党员,2023-2024学年学分绩90.23,综测成绩92.70。原担任历院新闻宣传中心副主任、文字采编部部长,曾获得校级“三好学生”、校级“优秀共青团员”等荣誉。
学问洞明,处世清明
自从来到桂子山,滕思沅就在专业学习上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取得出色的成绩,是因为她坚定折桂攀蟾的目标,更因为她坚守晨兴夜寐的规划。经过三年的实践与反思,她已然形成一套自己的学习理论。在课堂上,她全神贯注,悉心记录老师口授;教室之外,她温故知新,爬梳摘取关键知识。“学习文史,不能只靠读课本、当听众。”在她看来,加强与老师的交流可以有效辅助自身学习,她也正是在历院众多老师的指导下沿着世界史方向愈发深入研究,并将细分领域与师范技能有机结合,在各类比赛、面试中发挥学术优势。
规划,不仅仅是将待办事项按照时间轴、优先度排序,更是将当下与将来串联、将个人与社会结合。在参与职业规划大赛期间,她着力擘画成长蓝图,用数据分析说话,取得省级铜奖;任职新闻宣传中心干部,她入微描摹发展路径,与部门一同前行。
推敲技艺,求索道义
身为一名师范生,滕思沅时常沉思历史教育事业的意义。历史教育者所需要的不仅是扎实的基础知识,还有互动的技艺——激发学生们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帮助学生们建立起对历史问题的深刻理解和批判性思考。她经过观摩与思考,认为这些技能与创新求变之道息息相关。
创新是激流勇进,走在学科前沿。最初在院校教师技能竞赛中崭露头角,到后来站上了国家级竞赛“精彩一课”的平台,并夺得多个全国性课件大赛的奖项,她勇于突破已有的设定,创造新的闪光点。滕思沅在2023年担任“A级”(国家级)国创项目负责人,完成论文初稿、获得良好结项,如今又开展2024年“B级”国创项目,笔耕不辍,继续攀登。
创新是发扬个性,开拓创作领域。她托志于学,寄情于笔,在文学、艺术的园地耕耘。她在国家、省部、学校学院各级竞赛获奖二十余项,官方媒体累计发表文章五十余篇。文墨之间,是她匠心独运的锦绣辞藻,也博采史卷,从设计古物文创,到挖掘万历故事,都蕴含着她对历史的清澈热爱。
创新是应时而变,不断淬炼出彩。“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能够继续教育自己。”这是滕思沅在现代教育学奠基人约翰·杜威的《我的教育信条》所读到的,而经过实习的打磨,她悟出了自己的教育信条。在应试传统下人们往往推崇高分,而她以人格的塑造为先,“当我在实习的学校看到学生们在紧张的高中生活中仍能活出精彩,我便知晓了教育为什么是一种使命。”
胸怀热忱,心向征程
滕思沅送给后辈们的建议是仰卧起坐,不要躺平,也不要绷紧;摘掉滤镜,放低期待,也保持努力。她也有过独自凭栏时,为何不遗余力却仍未夺魁,但蓦然回首,她发现一路上的风景已然足矣。当她逐渐形成过程大于结果的信念,便来到了平芜尽处,春山未央。
谈及大学内卷,她表示:“人生不是单行道,我们实际上拥有的选择项比预设中要多很多。”在一次支教中,她并未加入历院内部的队伍,而是广开思路,向化学学院组建的团队毛遂自荐,并成为其中唯一一名文科的支教老师,前往荆州为中小学生上课。她回想起那个夏天,印象最深刻的便是与诸多同侪的交谈,身处华师不同学院而在支教结缘,实现文理思维的交汇融合。
如今,她站在阔别校园与踏入社会的路口,站在远离桂子山的彩云之南的土地,热忱的灵魂一如来时。增删教案的身姿与敲打论文的灯影相映,研读课本的白昼与翻阅卷宗的夜晚相继,见晓星,抵霜露,岁月荏苒;朝启卷,夕挥墨,乾惕春秋。
审读人:梁方勇 李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