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大青年讯(通讯员 黄萍 张皓月 徐慈擎)为传承红色基因、探寻乡村振兴路径,6月28日,华中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鸿鹄实践队神农架分队在本科生辅导员张宇、指导老师童庆蒙带领下,前往古水村、白莲村开展红色主题教育及淫羊藿种苗繁育基地参观活动。

(图1:鸿鹄实践队开展红色主题教育活动合影)
当日上午,实践队队员在讲解员引领下步入神农架苏维埃纪念馆。馆内肃穆氛围将队员带入烽火岁月:1931年6月,鄂西北革命根据地以房县为中心创建,农民英雄肖大恒集结百余名农民成立自卫团,建立神农架首个苏维埃乡政府,率队历经三十余场战斗歼敌两千余人,用血肉之躯捍卫革命成果。
展馆中陈列着红军水壶、角码、油柴等老物件——水壶代表着战士翻山越岭的艰辛,角码展示出泥泞行军的足迹,油柴传承着营地的星火希望,还原了“以神农架为依托,向洪湖中心区呼应”的斗争场景。1932年5月,面对敌军第五次围剿,根据地武装转移至洪湖,肖大恒留守断后被捕,即便遭受残酷迫害仍坚守信仰,直至头颅被悬挂示众。他用生命铸就的革命精神,在展馆中熠熠生辉,震撼着队员们的心灵。

(图2:实践队队员参观神农架苏维埃纪念馆)
随后,队员们踏入解放战争纪念馆。泛黄照片与珍贵文物勾勒出硝烟弥漫的往昔:关某率战士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中,他们凭借智慧与勇气利用地形设伏,以顽强意志击溃数倍敌军;“借猪食打欠条”的故事里,字迹模糊的欠条见证着战士在物资匮乏时严守“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铁律;许光达后代捐赠的坦克模型,则承载着革命精神的代际传承。
展馆内的每一处展陈都凝聚着工作人员的心血。由于神农架在1970年才正式建制,馆内史料难以系统留存,工作人员不辞辛劳,多次奔赴周边县城,从档案馆、图书馆乃至民间收藏家手中,一点点还原起那段珍贵的历史。泛黄的书信、磨损的地图、斑驳的武器,每一件展品背后都藏着艰辛的征集故事,每一段历史的重现都来之不易。鸿鹄实践队队员们驻足凝视,深深体会到革命先辈奋斗的不易,也更加明白今日和平生活的珍贵,决心将这份感悟化作前行的力量,传承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奋勇拼搏。

(图3:实践队队员参观解放战争纪念馆照片)
之后,实践队走进白莲村淫羊藿种苗繁育基地。在当地人的引导下,队员们观察大棚内种苗繁育情况,了解产量及带农助农成效——1个种苗繁育大棚可带动4到5户农户。眼前的乡村产业图景,让队员们对当地振兴实践纷纷点赞。

(图4:实践队队员参观白莲村淫羊藿种苗繁育基地照片)
从红色展馆到产业基地,鸿鹄实践队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中,读懂了革命精神的传承密码与乡村振兴的发展逻辑。队员们表示,将以此次实践为起点,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用所学所长助力乡村发展,在时代征程中书写青年担当。
审读人:陈娟 樊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