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大青年讯(通讯员 冷冰泠 蔡圆)为增强居民法治意识,营造尊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7月17日上午,华中师范大学法学院“百所观察”实践队联合峡口镇人民政府社会事务和平安建设办公室、派出所、派出法庭共同举办“法治护航,惠民同行——法治嘉年华系列活动”。这场集宣讲、互动、体验于一体的“送法下乡”,让法律知识走进群众生活,成为乡镇法治宣传的生动实践。

图1 派出所警官、派出法庭法官助理与实践队合影
活动现场,派出所民警首先展示了涵盖传统毒品及“跳跳糖”等新型毒品的模型,系统介绍常见毒品的种类、特性及危害。同时,民警还结合实际案例剖析了毒品对个人健康、家庭稳定及社会安全的负面影响,并针对性提出防范建议,强化了群众对毒品危害的认知与警惕性,让“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的理念深入人心。
随后,派出法庭的法官助理围绕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罪,故意伤害罪,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展开“以案释法”。通过群众身边的案例,以通俗的语言解析案件中的法律逻辑与解决途径,算清“违法三本账”——经济账、自由账、家庭账,提醒大家“小矛盾别动手,法律才是靠山”。

图2 派出法庭法官助理以案释法
为更好地贴合老年人的实践生活,实践队在现场演绎了情景剧《保健品骗局》。演员们生动还原推销员以“亲情关怀”“虚假宣传”的手段诱骗老年人高价购买保健品的全过程。表演结束后,实践队成员结合剧情进行普法解读,提醒居民警惕过度热情的情感营销,不轻信“买赠”“抽奖”等促销噱头,倡导理性消费。

图3 实践队队员表演《保健品骗局》情景剧
此外,实践队成员还以快板顺口溜的形式总结常见诈骗套路,例如虚假保健品骗局、冒充公检法骗取财务等。实践队员以朗朗上口的表达帮助居民提高对诈骗手段的识别能力和防诈意识。
为调动居民参与的积极性,法治游园会通过“火眼金睛识骗局”“环保分类大闯关”“消费权益投壶站”三个特色摊位,将专业法律知识与生活场景深度融合:以模拟诈骗场景传授防骗技巧,借垃圾分类互动传递环保法治理念,用消费权益问答普及维权途径。居民在沉浸式参与中,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索方法,不仅轻松掌握了实用的法律与生活常识,更在趣味互动中拉近了与法律的距离。活动结束后,现场仍有不少居民就法律问题进行咨询。

图4 居民积极参与法治游园会互动
此次法治嘉年华活动通过多样化形式打破传统普法模式的局限,使法律知识更易被群众理解与接受。这不仅让法治精神在互动中真正走进群众心里,更播下了尊法守法的种子,为构建和谐法治乡村注入了持久动力。
审读人:万枞 张永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