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润鄂南深耕行 非遗数字共赋能 :华中师范大学“语”梦为“马”通山推普实践队助力乡村振兴

时间:2025-09-01 21:20 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作者:郭佳慧 编辑:刘春旻 点击: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下,作为教育部语用司2025年“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重点团队的入选成员,7月5日至19日,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以下简称“马院”)“语”梦为“马”通山推普实践队16名队员深入湖北省通山县通羊镇、闯王镇、九宫山镇,扎根一线开展调研、宣讲与实践活动,以语言力量赋能乡村发展。

华大青年讯(通讯员 郭佳慧)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下,作为教育部语用司2025年“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重点团队的入选成员,7月5日至19日,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以下简称“马院”)“语”梦为“马”通山推普实践队16名队员深入湖北省通山县通羊镇、闯王镇、九宫山镇,扎根一线开展调研、宣讲与实践活动,以语言力量赋能乡村发展。

“推普 + 调研” 筑基:探语言真貌,拓实践深度

调研坚持“因群体施策、按场景聚焦”的原则,采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针对不同对象设计差异化调研方案,确保信息收集的深度与精准度为后续精准施策奠定坚实基础。

在与通山一中教师的交流中,实践队重点聚焦教育场景,深入了解通用语言在课堂教学和师生互动中的应用现状,以及教师们在推广普通话中的创新思路与实际难题。面对烧烤店等服务行业店员,调研聚焦语言沟通的实用性,细致观察方言与普通话的切换频率、通用语言的流畅度及其对服务效率与顾客体验的影响。

图一 团队成员与通山一中教师进行交流

在与景区工作人员的对话中,实践队则突出文旅场景的独特需求,探讨通用语言在信息导览、游客咨询和应急服务中的作用。有工作人员分享,能用流利普通话为游客讲解当地传说后,游客的互动热情更高,对景区的评价也更好。通过爱心托管班平台向家长群体发放问卷,着眼家庭场景,实践队系统收集普通家庭对通用语言的认知、使用频率及学习需求。

图二 团队成员与景区工作人员对话

调研发现,农村家庭中普通话使用率虽逐年提升,但在教育辅导场景中仍存在方言依赖现象;服务行业人员普遍意识到普通话对工作的帮助,但部分人存在发音不标准的困扰。团队成员根据调研中搜集的一手资料展开分析,全方面、多维度深入探究推普工作的重难点,提出具有地方特色的针对性解决方案,形成数据详实、理据充分的调研报告和资政报告,为当地“推普”工作和乡村振兴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助力“推普”工作迈向更深更广的新阶段。

“推普 + 成长” 赋能:育语言素养,提实践温度

语言世界,相逢惊喜无限。孩子们在趣味工坊和角色扮演中探索表达奥秘,笑声洋溢。云端桥梁上,通过线上班会、藏族舞蹈、《歌唱祖国》合唱等形式,鄂疆藏陇的童声借助普通话温暖交融,“欢迎来到我的家乡”承载着四海一家的心愿。

图三 团队成员与孩子们的合照

历史美德,普通话桥梁焕光彩。“红领巾读档人”以流利普通话讲述档案故事。孝文化节上,孩子们精准表达演绎《孔融让梨》,标准语音诵读《弟子规》,清泉童音传递美德箴言。集体生日会烛光里,悄然编织心灵纽带,滋养美德心灵。

行走课堂,普通话连接知与行。田间劳作时,孩子们用普通话交流感悟、体会“一粒米的重”,泥土沾手间体悟袁爷爷精神。汗水落下,孩子们齐声清晰地感慨:“终懂‘粒粒皆辛苦’真谛”——普通话让体悟即时共鸣深化。防溺水安全演练中,清晰标准的普通话与紧握的拳头并肩,筑起沟通协作的生命篱笆。

图四 团队成员展示水稻

“推普 + 传承” 铸魂:传文化根脉,增实践厚度

实践队带领托管班学生走进通山木雕非遗传承人成希的工作室,以非遗木雕为载体,让普通话成为连接文化传承者与青少年的纽带,让传统技艺在清晰沟通中焕发活力。活动现场,成希用流利的普通话详细讲解木雕作品的风格特色、工具使用方法及成型工序,生动地表述打破了方言隔阂,让学生们直观听懂木雕技艺的精妙之处。在实践体验环节,学徒们用标准的普通话指导孩子们握刀姿势、下刀角度等基础技法,使教学传递更精准高效,孩子们在亲手实践推、削、挖等动作的过程中,真切触摸到非遗传承的匠心底蕴。

四年级的学生小郭兴奋地说:“通过这次活动,我不仅学会了简单的木雕技巧,更想用普通话把通山木雕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让更多人了解这门了不起的技艺。”木雕文化第五代传承人成希老师谈到,非遗是历史记忆的载体,要让通山木雕传承下去,需要更多人讲好它的故事,而普通话正是让这些故事“传得更远、更广”的关键。这种“推普+非遗”的模式,让深藏民间的技艺被更多人看见,也让青少年主动接棒文化传承,为非遗传承注入了青春活力。

图五 实践队与托管班学生合照

“推普 + 创新” 破局:借数字力量,拓实践广度

在乡村普通话推广实践中,实践队队员以“中国语言文字数字博物馆”、“智慧中小学”APP为核心载体,构建起分层推进的数字化推普模式。针对老年村民,队员化身“数字导师”,不仅协助完成APP下载安装,更开展“一对一”实景教学——从基础的注册登录到功能模块使用,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拆解操作步骤,帮助老年群体轻松跨越数字技术壁垒。

针对青少年群体,队员深度挖掘APP教育资源宝藏,重点推介“语博书屋”特色板块。依托“中小学语文示范诵读库”的专业音频资源,青少年得以聆听国家级播音员的标准发音示范;通过“中小学生经典数字阅读”模块,可在线诵读唐诗宋词、名家散文等经典篇目;借助分级阅读指导定制阶梯方案,配合智能跟读、语音测评功能,助力青少年提升语言素养。

图六 实践队队员与孩子合照

团队负责人郭佳慧谈到,作为马院学子,此次通山之行促使他们思考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更精准地分析语言现象背后的社会结构、文化心理和教育公平问题,从而提出更有建设性的解决方案。指导老师薛惠表示,推广普通话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融合,不仅消除了乡村的沟通壁垒,还激发了文化传承的活力,使得社会实践活动得以深化。

未来,“语”梦为“马”通山推普实践队将持续深化初心使命,聚焦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的核心目标,深化模式推广,拓展数字赋能,深耕文化联结, 进一步挖掘地方文化如通山木雕等非遗与普通话推广的结合点,设计更多沉浸式、体验式的“推普+文化传承”活动。实践队将做到让普通话真正成为连接城乡、融通文化、赋能发展的“黄金纽带”,为绘就乡村全面振兴的壮美画卷贡献持久而坚实的语言力量。

审读人:薛惠

上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