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大青年讯 6月12日,《人民日报》发布以《支边支教,用奋斗书写青春》为标题的报道,讲述了我校硕士研究生崔嘉欣的支教事迹。
崔嘉欣,女,满族,吉林长春人,中共党员,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2020级课程与教学论(物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曾荣获华夏杯全国物理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实验创新奖;格致杯全国物理教学展示一等奖、实验自制教具二等奖;东芝杯全国理科师范生教学技能创新大赛优胜奖。2019年作为第21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服务于贵州余庆,连续4年赴恩施、赤壁等地乡村学校开展调研及支教活动累计志愿服务时长4136小时。曾获评全国西部计划优秀志愿者、第十三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奖、2022年湖北向上向善好青年。
从湖北赤壁到恩施,再到贵州,今年24岁的崔嘉欣已有4次支教经历。尤其是扎根贵州余庆一年,她对支教二字的理解更为深刻:“爱是教育的本源和归宿,很庆幸自己能边感悟边践行。”
崔嘉欣是华中师范大学一名硕士研究生。谈及支教,她直言是受老师的影响:“从小到大,老师就像一盏灯,一直指引着我。我也有了一个教师梦,想帮助更多人。”
2017年,当时还在读本科的崔嘉欣成为一名预备党员。为了能到基层锻炼,她利用暑假时间,先后到赤壁、恩施支教,其间跟同学一起到村民家借宿,在政府办公室打地铺,甚至还睡过睡袋。尽管没少吃苦,崔嘉欣仍然坚持下来,并想进一步挑战自己。
2019年8月,作为中国青年志愿者第二十一届研究生支教团的一员,崔嘉欣毅然踏上贵州这片热土,奔赴遵义市余庆县他山中学,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
“来之前,学校特意提前组织培训,涉及教育教学、政治理论、行政管理、安全教育等内容。我还报名参加了全国教学技能比赛,以赛代练。”虽然做了精心准备,但刚到他山中学,崔嘉欣被安排教英语,还是有些措手不及,“我是学物理的,现在要立马转换身份,负责3个班189个孩子的英语课,其中还有一个是体育特长班,跨度实在有点大。”
他山中学是余庆县的一所独立高级中学,2014年建成使用。因师资力量薄弱,生源质量不佳,这里的孩子英语基础普遍偏差。
“第一次月考,3个班的英语成绩处于下游,真给了我一个下马威。”看到眼前孩子们的处境,崔嘉欣明白了学校的用意,“学校缺什么,让你教什么,这才是支教的意义所在。如果能用一年的青春成就这些孩子,再苦再累也值!”
崔嘉欣随即联系家里,把自己之前的英语笔记、教材寄了过来。她又借助视频学习,丰富教学方式和内容,努力将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每天至少3节课,不是上课就是备课,经常忙到凌晨。”
眼见孩子们的学习刚有起色,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计划。好在这群孩子很争气,英语成绩稳步提升。期末考试时,3个班均位于同类班级的前列,崔嘉欣高兴得合不拢嘴。
除了英语教学,崔嘉欣还拓展支教内容,尽力为孩子们提供更多服务。“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创办‘华博学堂’,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 ,为70多名留守儿童营造温馨快乐的成长环境。”崔嘉欣介绍,为帮助孩子们 开阔眼界 ,她还组织策划两届“筑梦华大·与爱同行”公益访学项目,累计筹集善款近20万元,帮助72名山里娃走出大山、到武汉访学,为他们成长成才注入动力。
崔嘉欣仍然记得,班里的一个男孩曾因成绩不好而辍学打工,她劝说半个多月后,他才重拾信心、重返校园。“既要琢磨课堂教学,又要关注孩子们的心理变化。每个孩子都有他的闪光点,学习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崔嘉欣说。
“直到现在,大学寝室里还备有余庆的辣椒酱,以前根本吃不惯,现在不吃倒有些不习惯 。”如今,早已支教期满的崔嘉欣,仍然惦记着远在贵州的孩子们 ,“我一直跟他们保持着联系,今年还打算再去余庆。”
因为这段宝贵的经历,崔嘉欣对未来规划也更加清晰:“教师是我的第一目标,想帮助更多孩子走出大山,让他们像自己一样,勇敢追逐自己的梦想。”